青衿砺志 以青春之笔绘时代答卷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广大青年干部一代正以“知国、爱国、报国”的实践逻辑,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奋进力量,在时代的答卷上书写属于青春的华章。
明理知国以铸魂,在思想淬炼中厚植家国情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爱国情怀的培育,需以理论为根、以历史为脉。当代青年身处信息洪流,唯有筑牢思想堤坝,方能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要深学细悟党的创新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内化为认识世界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在“两个结合”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更要从五千年文明积淀中汲取智慧,在良渚玉琮的纹路里触摸文明起源,在敦煌壁画的飞天中感受丝路辉煌,让“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意识融入血脉。广大青年干部要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必修课,在历史长河中找准自身坐标,从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中汲取前行力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要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在参观红色纪念馆、重走长征路等活动中,真切感受革命年代的热血与激情,使家国情怀在心中深深扎根。
守正爱国以立行,在笃实躬耕中践行初心使命。“正者,性之德也;守正,行之要也。”守正爱国,是青年将理想信念转化为行动自觉的关键路径。它既非固步自封的因循守旧,亦非空谈理想的凌空蹈虚,而是立足本职、脚踏实地的务实担当。在科技攻关的实验室里,青年科研人员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基层干部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推动共同富裕;在文化传承的阵地上,青年学者以“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守护文明根脉。这些看似平凡的坚守,实则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生动诠释。“道在日用,行在当下。”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投身工作,无论是扎根边疆的戍边战士,还是三尺讲台的育人教师;无论是车间一线的产业工人,还是街头巷尾的社区工作者,都要以“功不唐捐,玉汝于成”的信念,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践行初心使命,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
躬身报国以立业,在实践磨砺中彰显青春担当。“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报国之志需要落地为具体行动。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青年农科人员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抗逆作物,让“禾下乘凉梦”照进现实;在科技攻关的实验室里,90后工程师夜以继日调试量子计算机,在关键领域刻下中国印记;在奥运赛场的领奖台上,00后小将用“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诠释体育精神。这些具体而微的奋斗场景,构成新时代青年报国的壮阔图景。“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广大党员干部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破解发展难题,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精神推动事业进步。无论是投身西部建设的志愿者,还是守护绿水青山的环保卫士;无论是钻研前沿技术的创新团队,还是扎根基层服务的青年干部,都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胸襟,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重担,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业绩,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郑聪)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