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涵养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员干部更应深刻理解“人民至上”的内涵,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让人民至上的理念不仅有温度、有深度,更要有力度、有效度,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深情”察民情、顺民意,确保人民至上“有温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人民至上,首先需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用真挚的情感去体察民情、顺应民意。这不仅是工作方法的问题,更是情感态度的体现。要摒弃“身入”而“心不至”的形式主义,真正做到身入基层、心至群众,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准确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要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及时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员干部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的温情和厚度。
“精准”施良策、解民忧,确保人民至上“有深度”。“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人民至上的理念不仅体现在情感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党员干部要精准施策,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做到对症下药、精准发力。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要深入推进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公平的服务。同时,要注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朝令夕改,让人民群众对未来发展有稳定的预期。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只有精准解决民生问题,才能夯实国家发展的根基,让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成果中感受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严实”抓落实、求实效,确保人民至上“有力度”。“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人民至上的理念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实效上。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要注重总结经验、创新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在推动民生工程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形成政府、社会、群众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从细处着手、从实处发力,才能确保人民至上的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雷鸣)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