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和务实破题党员教育 激活新时代红色引擎
“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员教育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靶向发力、科技赋能、实践导向中,以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举措,将党员教育打造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红色引擎”。
靶向发力,构建“量体裁衣”的精准教育体系。“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党员队伍的多元化特征,决定了教育必须破除“大水漫灌”的粗放模式,转向“精准滴灌”的定制化路径。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纲,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引导党员深刻把握“国之大者”,筑牢“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同群体特点,构建“分类施策”的培训矩阵:对机关党员,强化“国之策、民之需”的政策解读能力,通过“书记讲坛”“政策沙龙”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对农村党员,开设“田间课堂”,邀请农技专家手把手传授智慧农业技术,让“稻花香里说丰年”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对企业党员,打造“产学研”融合平台,在5G技术应用、数字化转型等前沿领域开展实战培训;对社区党员,推行“全科社工”培养模式,通过应急演练、矛盾调解等场景化教学,练就“一专多能”的服务本领。
科技赋能,打造“云端互联”的智慧教育生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数字技术深刻改变学习方式的今天,党员教育必须主动拥抱“互联网+”,构建“线上+线下”的立体化学习空间。线上平台要突破时空限制,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云端学堂:开发“VR红色教育”系统,让党员“穿越”到井冈山会师现场,感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壮阔;运用AI智能分析学习轨迹,为党员定制“学习营养套餐”,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推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线下教学则需强化沉浸体验,在“知行合一”中深化认知。组织党员走进“两弹一星”纪念馆,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重温科研攻关历程,感悟“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奉献精神;开展“基层治理案例擂台赛”,让党员在模拟信访调解、突发事件处置中锤炼实战能力。这种“虚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能让党员打破地域束缚,又能在现实情境中体会历史的厚重、领会实践的意义,让理论学习真正转化为行动自觉,确保党员教育持续焕发生机。
实践导向,建立“学用相长”的成效转化机制。“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党员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推动实践、服务群众。要构建“培训-实践-反馈”的闭环体系,通过设立“党员创新工作室”“攻坚突击队”,引导党员在重大项目攻关、急难险重任务中检验学习成效。在乡村振兴一线,组织党员开展“技术帮扶月”活动,将课堂上学到的电商运营知识转化为助农增收的“金钥匙”;在社区治理中,推行“党员责任田”制度,让党员在解决停车难、养老难等民生问题中践行初心使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实践中要建立科学的成效评估机制,借鉴“积分制管理”模式,将培训参与度、实践贡献度、群众满意度等指标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直接挂钩。定期开展“学习成果展评会”,让党员晒出“为民办事清单”,比拼“改革创新案例”,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真正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党员队伍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锤炼党性、增长才干。(于新明)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