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热点观察

羽绒服“以丝代绒”,商业诚信不能“一丝不挂”

2025-09-28 09:31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为促进羽绒制品质量分级,中国羽绒工业协会组织制定的《水禽丝及制品》团体标准26日正式发布。这一标准有什么意义?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国际羽绒羽毛局副主席姚小蔓说,当前,“羽绒”的使用亟待规范。一些非羽绒的保暖填充料,通过使用“羽绒棉”“科技绒”“生态羽绒”等名称,让消费者误以为是羽绒,以抬高产品售价。

  去年被媒体曝光的羽绒服“以丝代绒”造假现象,说的就是一些产品打着“绒”的旗号,实际卖的却是“丝”。中国羽绒工业协会正式发布《水禽丝及制品》团体标准,目的就是规范这类填充材料的命名与生产,不让“丝”再冒充“绒”。

  据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介绍,当前市场上出现不少名称模糊的填充料,比如“羽绒棉”“科技绒”“生态羽绒”等,听起来像羽绒,实则是不同材质,却以此抬高售价,误导消费者。新标准将过去容易与羽绒混淆的“绒丝”“羽丝”统一改称为“水禽丝”,并明确其不属于羽绒,从名称上划清界限。

  “以丝代绒”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让整个羽绒服市场陷入信任危机。一些商家用保暖性差、易钻绒的丝状材料充当羽绒,属于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暴露出商业诚信的缺失。此次新标准的出台,正是为了从源头遏制这种混淆视听的行为。

  新标准的关键作用,是终结名称上的“模糊空间”。过去,“绒丝”“羽丝”这类叫法容易让人联想到羽绒,消费者难以分辨。统一为“水禽丝”后,商家再也不能在名称上打擦边球。这也延续了2022年《羽绒服装》新国标将“含绒量”改为“绒子含量”的思路:用更清晰的定义推动信息透明,传递一个明确信号:可以用“丝”,但不能叫“羽绒服”。

  对消费者来说,新标准是一颗“定心丸”。羽绒服填充物看不见摸不着,普通人很难辨别真假。此前多地就查获过标注“含绒量70%”而实际为0%的假冒产品。现在,水禽丝不仅有了独立名称,其生产、标注也须符合规范。消费者在选购时能有更清晰的依据,不必再为“伪羽绒”买单。

  对行业而言,此举有助于推动良性发展。水禽丝本身并非劣质材料,也有一定的保暖效果,但价值低于羽绒。新标准并非禁止使用水禽丝,而是让它在自己的赛道上合理流通,推动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这不仅打击了造假行为,也鼓励正规企业专注提升产品质量,树立行业信誉。

  商业诚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次明码标价、每一项标准执行中。《水禽丝及制品》团体标准的发布,为“绒”与“丝”划清了界线,也为诚信经营树立了更清晰的标尺。只有让标准落到实处、监管严起来,才能彻底整治“以丝代绒”乱象,推动市场回归诚信与公平。

  羽绒服“以丝代绒”,商业诚信不能“衣不遮体”,更不可“一丝不挂”。出台新标准,能让羽绒服“以丝代绒”没有机会再“藕断丝连”了。光明正大“卖丝”比偷偷摸摸“装绒”更有利于企业和市场的发展。(郭元鹏)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