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全球环境治理中的中国智慧
9月22日至25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举行,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名代表参会。本届大会以“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为主题,展示我国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就,为全球环境治理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经验做法中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在生物圈保护区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探索出宝贵的经验做法,这也是本次大会落户中国的原因所在。目前,我国共有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总数位居亚洲第一。1993年,中国创建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为更多本土自然保护地提供学习交流平台,该网络包含214个成员,涵盖我国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成为全球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协作平台。从这些数据看,中国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网络,其中的许多保护区已成为平衡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全球典范。通过本次大会的交流商讨,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科技赋能中注入中国力量。推动生物圈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程,既需要政策支持,也需要科技赋能。中国生物圈保护工作一直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开发集图像、声纹及视频于一体的动植物物种智能识别技术,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和移动智能终端,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体系。智慧监测体系为智慧保护区建设、管控分区、生态修复和廊道规划等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在本届大会上,中国展示出了一些亮眼的高科技产品。以仿生机器鱼为例,不仅能检测水质,还有很多其他本领,可以定位掉落在水中的物品,也可以通知救援人员前来,还可以监测外来物种,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中国在生物圈保护中对科技成果的运用,为全球生物圈保护注入了中国力量。
在国际合作展现中国担当。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的召开,为各国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也集中展现了中国在生物圈保护方面的担当作为。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通过本届大会进一步深化科技合作,汇聚全球生态治理智慧,共同谋划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新未来,展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中国长期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要计划和项目,双方通过合作举办国际研讨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交流分享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与经验。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特别是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的主席国,引领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态度,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协同增效,继续与国际社会携手并肩,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而努力奋斗。(张若麟)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