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拓展规模应用,中国北斗大有可为
产业规模达5758亿元,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规模近5000万台套,消费领域应用保有量突破20亿台套……9月24日至25日,第四届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上,一组组数据折射北斗规模应用的蓬勃发展。
北斗系统造福中国人民,也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北斗系统建设已走过31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以来,进入全球化发展新阶段,服务性能全面提升,规模应用全面拓展,成为服务全球用户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
自主创新铸就北斗硬核底色。自主创新是北斗系统的“内核”。从1994年北斗一号工程立项开始,几代北斗人坚持自主创新,实现了北斗系统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区域到全球的历史性跨越。不断自主创新,北斗持续突破,从早期北斗一号的双星区域试验,到如今北斗三号服务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精度从十米级跃升至亚米级,时间同步能力进入纳秒时代,北斗系统导航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如今,北斗导航卫星单机和关键元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北斗导航系统带给我们充足的战略底气和安全感。脚步不停,探索不止。峰会期间发布的《北斗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年)》指出,北斗系统正加速与5G/6G、卫星互联网、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这一融合发展将形成支撑未来时空信息服务的核心技术基石,为智慧交通、应急管理、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北斗系统深度赋能千行百业。“北斗+人形机器人”“北斗+农机”“北斗+打桩机”……北斗系统持续赋能千行百业,在多个领域实现深度应用。近年来,北斗系统应用场景快速拓展,已从遥不可及的“天边”系统,发展为深入日常的“身边”服务。在农林牧渔、自动驾驶、电力巡检、智慧港口等诸多领域,北斗系统不断延伸应用触角,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当前,面对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自动驾驶等新引擎、新赛道、新场景,北斗应用有望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比如,未来的低空领域,或许会出现基于北斗厘米级定位的“空中走廊”,无人机群像候鸟迁徙般有序飞行;智慧的田野上,结合北斗与AI的农机,将能自主识别植株并进行毫米级精准施肥。这些场景并非遥不可及,它们正随着北斗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而逐渐显现。
中国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北斗国际“朋友圈”正不断扩大。目前北斗系统服务能力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其中140余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北斗系统相关服务及产品,进入11个国际组织的标准体系。聚焦新场景、新需求,为不同国家提供特色应用路径和发展模式,是北斗“走出去”的新趋势。《北斗产业发展蓝皮书(2025年)》指出,北斗出海正加速从“设备出口”向“技术协同、标准互认、生态共建”转型升级,逐步构建起覆盖全球、高效可靠的高精度服务网络。面向未来,中国将加强开放融合,深化推进成果共享,巩固拓展中非、中国—中亚、中阿、中拉等北斗应用合作机制,支持与更多国家深化合作,加快推进北斗服务、产品落地,造福各国人民。
中国北斗远在天边,应用服务近在身边。北斗规模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脚踏实地、行稳致远,走向全球的中国北斗大有可为。(向秋)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