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文艺赋美乡村”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内涵更厚重
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有文艺的振兴,文艺与经济能够双向奔赴,共同挥毫中国式农村现代化的沃野美丽画卷。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农业农村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并向各省级宣传、农业农村、教育、文化和旅游、广电、文联、作协等部门发出通知,要求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文艺赋美乡村不可缺少。宜居乡村,文艺相伴;宜业乡村,文艺赋能;和美乡村,文艺荡漾。文艺赋美乡村,是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建设的支撑,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内核。文艺与乡村,从来都是相伴而生,生生不息,比如年画、窗花、锣鼓、扭秧歌、龙门阵,等等。传统的乡村民俗、民间艺术活动,源源不断。今天数字赋能,智慧发力,文艺赋美乡村进入到崭新的数智时代。现在,文艺赋美乡村建设,不仅要挖掘民俗,激活民间艺术,而且,要让数字融合,智慧闪光,形成线上线下立体文艺发展的新局面,让中国现代乡村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精彩纷呈,成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文艺瑰丽画卷。
十条举措推举释放能量,文艺美丽乡村前程锦绣。《“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十条举措,为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提出了具体目标,画出了具体线路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促进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从组织创作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开展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艺服务,支持农民群众自主开展文体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扎根乡村帮扶共建,用好各类乡村文化空间;到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加强乡村学校美育工作,保护传承乡村文化,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宣传推广。十条举措,全程全面推举乡村文艺建设,让乡村文艺成为美丽乡村的硬核支撑。
具体行动让举措落地,花开飘香。《“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设计了许多具体的活动,比如,开展移风易俗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及全国展演活动、“艺术点亮乡村”农民优秀文艺作品征集等,推出一批网络剧、网络综艺等优质网络文艺作品;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开展群众歌咏、剪纸、诗歌、广场舞、舞龙舞狮、赛龙舟、乒乓球、篮球、棋牌等文体活动和民俗活动;办好村跑、村舞、“村BA”、村超、村晚、村歌、村戏等“村字号”文体活动;举办“大地流彩”全国乡村文化艺术展演季、“村歌嘹亮”主题活动、“爱中华爱家乡”中国农民诗会、“新国潮”乡村文化艺术展演、乡村音乐中国风、广场舞大会、大家唱群众歌咏活动;打造一批嵌入式、开放式的公共文化新空间;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实施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行动;打造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IP;举办乡村文化产业创意大赛;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拓展乡村美育实践课堂;实施乡村记忆工程;建立“文艺赋美乡村”人才库,等等。这些具体活动,让乡村文艺建设看得见、摸得着、抓得到,让乡村文艺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时代。一幅乡村文艺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画卷美丽铺展在我们面前。
全力赋能支持乡村文艺,让文艺赋美乡村花绽放。三分部署,七分落实。文艺赋美乡村,需要全社会支持。宣传、农业农村部门做好统筹协调;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媒体机构、社会人士联动配合,探索将文艺工作者的乡村文化实践纳入相关评价体系;发挥现有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擦亮“大地流彩”品牌;建立专家库并开展咨询指导;不搞“一刀切”,不盲目铺摊子,不搞大拆大建,不变相搞地产开发;等等。文艺赋美乡村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坚持因地制宜、稳中求进,坚持公益属性、共建共享,以文铸魂、以艺赋美,要颜值、气质双赢,要脚踏实地,扎实推进,让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画卷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美丽铺展。(殷建光)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