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今日声音

激活三维动能 铺展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9-25 16:55 来源:中国甘肃网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关乎国计民生。这一工程绝非单点突破的“独奏”,而是产业、文化、生态协同共进的“交响乐”。唯有锚定产业强基、文化赋能、生态固本三大方向,激活乡村内生与多元活力,才能让乡村有产业兴旺的“底气”、文化浸润的“灵气”、生态宜居的“秀气”,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以产业为“引擎”,筑牢乡村振兴“经济底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无坚实产业支撑,乡村振兴便是空中楼阁。当前部分乡村仍“靠天吃饭”,资源优势未转化为发展优势。破解此困境,需立足本土禀赋做“土特产”文章,要深挖土地、气候等资源潜力,聚焦优质粮油、特色果蔬等品类,推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通过品种改良、标准化种养,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另一方面,要打破“重生产、轻加工”瓶颈,延伸产业链,推动农产品从“初加工” 向“精深加工”转型,开发预制菜、养生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同时搭建“电商+商超+冷链”销售网络,打通“田间到餐桌”通道。要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以“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民深度参与,让农民既是生产者,也是产业红利分享者,实现“产业兴、农民富、乡村强”。

  以文化为“灵魂”,激活乡村振兴“精神密码”。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是凝聚人心、涵养乡风的纽带。失去文化滋养,乡村会陷入“有颜值、无内涵”困境。守护文化“家底”,既要“保护”也要“活化”,要加强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遗产修缮,留存历史记忆。要挖掘传统手艺、民俗节庆等非遗资源,设非遗工坊、办民俗活动,让老手艺新生、老传统融入现代。要以文化活动激活活力,组建文艺宣传队、读书社,用快板、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政策、传播新风,将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美德融入日常,让乡村有“烟火气”更有“文化味”,让农民在文化熏陶中增强归属感、提升幸福感。

  以生态为“底色”,擦亮乡村振兴“宜居名片”。良好生态是乡村宝贵财富,也是其区别于城市的独特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需在乡村振兴中落地。要从群众关心的人居环境入手,推进“厕所革命”、垃圾与污水治理,改变乡村“脏乱差”,实现“庭院美、村庄美、生态美”;要严守生态红线,禁乱砍滥伐、乱排乱放,加强河流、山林等生态修复,让乡村保持“蓝天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要推动生态与产业融合,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林下经济、乡村旅游,让农民守着绿水青山,通过生态采摘、民宿经营等获稳定收益,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统一,让乡村成为“诗意栖居地”。

  乡村振兴是持久战、系统战,唯有以产业激活经济、以文化凝聚力量、以生态夯实根基,三者协同发力,才能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让农业有奔头、农民有吸引力、农村成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郑旭)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