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基层治理更聚心、提能、惠民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治理效能直接关系群众获得感。推进基层治理,需在凝聚民心、提升能力、惠及民生上持续发力,让治理过程成为党群同心的实践过程,让治理成果真正转化为群众的幸福体验。
要让民心聚得更紧。人心齐,泰山移。基层治理的根基在于群众认同,必须用真情实感把大家拧成一股绳。这功夫要下在“联”和“带”上,得打破“干部干、群众看”的隔阂,用拉家常的方式讲清治理的意义,用身边变化说明参与的价值。社区里的老党员、街巷中的热心人,都是凝聚共识的“粘合剂”,要让他们站出来、动起来,用榜样力量带动一片。更要搭建议事平台,把小区改造、环境整治等事拿到群众面前商量,让大家有话能说、有事能议、有策能献。当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治理就有了最坚实的民心支撑,再难的事也能找到合力破解的办法。
要让能力提得更强。基层治理千头万绪,没有硬本领难成其事。新时代基层治理,得跳出“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困境。能力在哪练?在矛盾调解现场学习沟通技巧,在应急处置一线积累协调经验,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提升执行水平,本领要在实战中打磨、在问题中锤炼。光实践还不够,得会总结:分析典型案例找规律,借鉴先进经验补短板,在复盘反思中增强系统思维。老干部的“土经验”、年轻人的“新点子”都是智慧,要通过“传帮带”让好方法代代相传。还要给平台、压担子,鼓励在治理创新上闯路子,在服务优化上想办法,搞出“样板间”,形成“好做法”,让基层干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练就“真功夫”,应对得了复杂局面,处理得好棘手难题。
要让惠民落得更实。治理成效好不好,群众笑脸是标尺。基层治理的落脚点,是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首先得摸准需求,民情台账建起来,走访调研深下去,把垃圾清运、养老服务、邻里纠纷这些“关键小事”,变成治理清单上的“头等大事”。服务得讲方法,发挥网格力量“网住小事、兜住民生”,让楼栋长管好一栋楼,让志愿者温暖一片区。效果怎么样,得用数据说话:问题解决了多少?群众满意了几分?生活便利了多少?更要让群众来评判,通过居民议事会、满意度测评,听听大家的心里话,把群众的“差评”变成改进的“方向”。当治理措施转化为家门口的便利、看得见的变化,群众的获得感就会更真切,基层的和谐根基就会更稳固,社会发展的活力也就更充沛。(平凡)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