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热点观察

把经典语文课本拍成视频,让课本“活”起来

2025-09-25 09:55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与妻书》《琵琶行》……这些让你意难平的语文课文,在他们的创作下成了一个个生动有力量的视频,荡气回肠。记者在浙江海宁面对面采访到“郝家豁”主创团队时,才了解到,这些制作精良的大片竟由一个业余“小团队”独立完成。他们团队最初的成员只有4人,大家边学边拍,带网友回到了昔日读书的年代。

  当《与妻书》里林觉民狱中受刑的画面在屏幕上浮现,当《琵琶行》中白居易的失意与琵琶女的哀愁通过镜头传递,团队用视频让语文课本里的文字“活”了过来。这个最初只有4人的业余团队,以影片级的制作、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将《孔雀东南飞》《狼牙山五壮士》等经典课文搬上屏幕,不仅收获近400万粉丝,更闯出了一条“寓教于乐”的文化传承新路径。

  课本视频的魅力,在于填补了文字与历史间的“空白”。语文课本里的《与妻书》,是林觉民字字泣血的诀别信,却难尽述他与妻子的相遇相知,也难展现黄花岗起义的壮阔背景;《狼牙山五壮士》记录了跳崖的壮举,却未详说他们为何坚守、战况何等惨烈。他们将这些“课本留白”转化为具象的剧情:用倒叙还原林觉民的家国情怀,用实景壕沟再现抗日战场的残酷,让文字背后的人物有了神态,历史事件有了脉络。当网友为“字越写越小”的细节潸然泪下,当调皮的孩子因《丰碑》读懂红军不易,这种“沉浸式”体验远比课堂讲解更易触动人心——文字是平面的,而视频让经典有了温度与厚度。

  更难得的是,这支“门外汉”团队用热爱与较真,打破了“业余”与“专业”的界限。为拍《金色的鱼钩》,在横店暴雨的泥潭里蹲守,甚至与蛇为邻。他们没有影视公司的资源,却有着对文化最纯粹的敬畏,知道视频会被孩子观看,便在服化道、历史细节上反复打磨;明白课文承载着民族记忆,便延伸剧情、补充背景,让经典不止于“被记住”,更能“被理解”。

  一场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他们用短视频的传播优势,适配了当下快节奏的信息接收习惯,让年轻人愿意主动点开《陈情表》《祝福》;用剧情化的表达,消解了经典的“距离感”,让课本里的人物从“古人”变成了可共情的“鲜活生命”。当网友留言“一篇课文装不下他们的伟大”,我们看到:文化传承不必是刻板的说教,也可以是生动的演绎;年轻人不是传统文化的“旁观者”,更能成为创新传播的“主力军”。

  从文字到镜头,从课本到屏幕,经典从不会过时,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与时代对话的方式。当更多人像他们一样,用热爱与创意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那些曾让我们“意难平”的课文,终将在新的时代里,继续传递感动与力量。(郭宝哲)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