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飞天网评

警报鸣响:是历史的警钟,更是奋进的号角

2025-09-19 09:33 来源:中国甘肃网

  9月18日,防空警报在全国多地准时响起。这穿透长空的鸣响,为94年前的“九一八”事变画上沉重注脚,也以最肃穆的方式提醒每个中国人:那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历史,永远不能忘,不敢忘。警报划破天际的瞬间,既是对苦难岁月的追忆,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激励——以史为鉴,方能开创更坚实的和平;以奋斗为笔,方能书写更强大的中国。

  鸣响里的铭记,伤疤不能愈合,记忆必须清醒。1931年9月18日的那个夜晚,沈阳北大营的枪声撕开了近代中国最深的伤口。14年侵华战争,数千万同胞伤亡,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在《南京的照相馆》的镜头里凝固成血泪,在《731》的画面中显露出人性之恶,上映首日便创下25.6万场的纪录,34项票房里程碑的背后,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集体回望: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弱肉强食”的悲剧永不重演。警报鸣响的三分钟里,城市仿佛按下暂停键。行人驻足,车辆停驶,这短暂的静默里,藏着最深刻的敬畏——敬畏那些在战火中不屈的灵魂,敬畏那段用鲜血写就的抗争史。历史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警示:当一个国家积贫积弱,和平便只能是奢望;当国民忘记苦难,危机便可能悄然重来。所以,我们需要这声警报,需要《731》这样的作品,让血色记忆永远鲜活,让“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永远清晰。

  鸣响后的奋进,以自强守护和平,用奋斗告慰先烈警报的余音未散,沈阳“勿忘九一八”撞钟仪式上,14响钟声与警报相和,每一声都在诉说:从“九一八”到抗战胜利,中国人民用不屈与牺牲证明,民族的脊梁永远压不弯。今天,全国各地的纪念活动同样意义深远——黑龙江虎林的红色现场教学,让青年触摸历史的温度;河北石家庄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懂得和平的珍贵;江西萍乡的缅怀仪式,让奋斗者汲取前行的力量。这些活动不是形式,而是将“铭记”转化为行动的纽带。80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沉沦到复兴的转折点;今天,九三阅兵的铁甲洪流、科技领域的突破创新、民生保障的坚实步伐,都是对历史最好的应答。警报是警钟,更是号角:对公仆而言,廉洁奉公、筑牢民生根基,就是守护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人民至上”;对教师而言,培育有理想、有担当的青年,就是为民族复兴播撒种子;对科技工作者而言,突破“卡脖子”难题,就是用自强捍卫和平;对每个普通人而言,在岗位上做到极致,就是为国家强大添砖加瓦。

  94年过去,硝烟早已散尽,但警报必须长鸣。它提醒我们:和平不是历史的常态,而是需要实力捍卫的权利;民族的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奋斗告慰先烈,以自强守护未来。当警报再次平息,我们该带着这份警醒与激励,走向各自的岗位——因为最好的纪念,是让中国永远挺直脊梁;最好的告慰,是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这片土地。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