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飞天网评:听真需、做实功、看长效 托举群众稳稳的幸福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为新征程上的民生工作注入了澎湃动能。广大党员干部当铭记“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将民生实事办到实处、暖到心里,全力托举群众稳稳的幸福。
“身入心至” 听真需,在“问需于民”中把准幸福“脉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最了解实际情况、最容易发现问题、最有解决问题的经验,也最够创造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党员干部要善用调查研究这一 “传家宝”,以 “身入心至” 的自觉、“解剖麻雀” 的精神,经常到田间地头、社区小巷、厂矿车间,坐 “灰板凳”、唠 “家常嗑”、听 “真心话”,既听 “顺耳话”,又听 “逆耳言”,在“声声入耳”中察民情、访民意、聚民智,把准群众“急难愁盼” 的幸福 “脉搏”。要秉持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的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迎着困难上,在“身入”基层中“心到”基层,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以“踏破铁鞋”的毅力、“打破砂锅”的执着,找准群众幸福路上的“绊脚石”,让民生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
“真抓实干”做实功,在“纾困解难”中绘就幸福“底色”。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工作干得好不好,关键要看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的 “关键小事”当作“头等大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急难愁盼”问题,以“钉钉子”精神把民生实事办实、好事办好,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发扬 “真抓实干、埋头苦干” 的工作作风,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以“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执行力,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立行立改、即知即改,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民生政策,切实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让民生工作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
“久久为功”看长效,在“常态长效”中书写幸福“答卷”。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理念,以“一张蓝图绘到底” 的定力、“一茬接着一茬干”的韧劲,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不断把民生事业推向前进。要建立健全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对民生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问效,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民生政策落地生根、惠及群众。要注重总结经验教训,善于从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完善民生工作体制机制,提高民生工作水平。要加强对民生工作的宣传引导,及时宣传报道民生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效,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民生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起推动民生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托举群众稳稳的幸福,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冯相龙)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