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飞天网评

【好评中国】民生投入折射“投资于人”的理念

2025-09-18 09:54 来源:中国甘肃网

  “十四五”以来,国家财政的民生导向更加鲜明,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资金更多、更直接地用到了老百姓身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面向未来,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做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哪里,财政资金就重点投向哪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在哪里,财政政策就往哪里发力。

  提升保障水平。“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量在不断增加,经济结构在加速转型,抗风险能力在不断增强,在这个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国对民生保障的投入和各方面的保障水平在稳步提升,“投资于人”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一般公共预算,到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卫生健康支出,到住房保障支出,我国拿出了更多真金白银用在民生保障与发展上。“十四五”时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20.5万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加上其他领域支出,财政民生投入近100万亿元。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580元增加到700元,全国农村、城市低保标准均提高20%左右。今年,国家财政安排1000亿元发放育儿补贴、200亿元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正是有了强力的民生保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韧性活力。

  完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共服务涵盖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广泛领域。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投入,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硬件设施差距不断缩小。为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资源倾斜,“十四五”时期,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由2021年的1.9万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2.7万亿元,年均增长9.6%,推动城乡、区域之间享有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截至目前,我国50多万个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快递服务覆盖率超过9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比例达到90%以上。积极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人次达5.6亿,减少群众垫付资金5900亿元。探索居家养老、托养照护等服务模式,支持开展老旧小区适儿化、适老化改造。面向未来,要持续加大投入,在完善公共服务的同时,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推进城乡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十四五”期间,我国农村发展守住了“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的粮食安全底线,守住了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城乡融合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并获得免费教科书;约2000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生活补助;约1300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现相关教育经费可携带。累计安排资金超800亿元,支持临床重点专科和区域医疗能力建设,强化多层次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从2021年的1565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1770亿元,5年总量达到8505亿元,比“十三五”时期增加3200亿元,增幅达60%。(蒲都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