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飞天网评

【地评线】飞天网评:人才培养要“通天线、接地气”

2025-09-16 09:58 来源:中国甘肃网

  当前,正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黄金期。总体看,各地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并呈向好态势,但依然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破解这个矛盾,需要各地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各地要深入实施人才培养供需适配机制综合改革试点,着力人才的供需适配、教育供给与人才培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人才动力。

  在供需适配上注重提升精准性。对于各地各高校而言,既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建设人才,也要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尤其是产业发展实际,及时对各类专业进行调整。对此,教育部启动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广泛汇集部委、行业、产业、社会机构等各类数据资源,探索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分析,推动构建人才供需“数据—模型—服务—治理”适配模式,着力实现人才培养数量规模适配、结构布局适配、能力素养适配。截至目前,该平台汇集供需两端各类数据资源40.7亿条,初步形成国家层面统一的人才供需“数据基座”,具备统计分析、学科专业与产业相关度比较分析等功能,并在部分领域开展试点使用。各地要持续加大力度,注重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精准对接,让各地各高校培养出更加适用性人才。

  在教育供给上注重提升有效性。在注重人才供需适配的基础上,也要强化教育供给的有效性。简而言之,教育要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尤其是针对产业发展方面的紧缺人才,要提早进行规划布局。及时部署开展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存量学科专业优化等行动,明确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任务书”,积极对接科教兴国、培育新质生产力等国家战略需求。当前,各地各部门要以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开展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试点。从一些地方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急需领域,探索重大攻关任务驱动的学科专业建设新模式,到一些高校积极探索“‘博士+硕士’双学位”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各地迈出了改革试点的坚实步伐。面向未来,各地要紧盯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对学科专业进行科学调整,该退出的要果断退出,要前瞻布局的要及时布局,优化教育供给,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人才。

  在人才培养上注重提升前瞻性。无论是推动产业发展,还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或者是缓解就业矛盾压力,都始终要抓实人才培养这个关键。人才有一个供需关系的变化,教育要想在前头、赶在前头,就要有超强的前瞻性和预判性。要开展分级分类人才供需适配分析,编制省市、高校人才供需适配分析报告和行业类重点学科专业人才供需适配分析报告,从规模结构、人才流动、人才需求等维度,科学研判人才发展趋势及供需状况。同时,也要开展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强化就业状况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加强就业质量监测和评价反馈。要多维发力,构建供需双方双向调节机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健全就业实习与见习制度,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顺利就业。(张若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