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火笔生花铸文脉:烙画千年里的守正与创新
当电烙铁以600℃的高温在椴木板上游走时,焦褐色的线条不仅勾勒出骏马的筋骨,更烫印着一条横贯两千年的文明轨迹。山丹烙画作为汉代火笔艺术的活态遗存,其每一道烙痕都是对“技近乎道”的东方美学诠释。这门以火为墨、以木为纸的绝技,在当代传承人手中既保持着“铁划银钩”的传统笔意,又生长出“骏马追风”的时代意象,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注脚。
火笔写意:非遗技艺的文化基因解码
烙画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其不可逆的创作过程——每一笔都需“胸有成竹”的笃定与“落笔无悔”的果敢。这种与火共舞的创作哲学,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匠心独运”的精神内核。传承人张志光将山丹马图腾融入创作,并非简单的题材创新,而是对边塞文化基因的深度激活。马匹昂扬的鬃毛与西域风沙的肌理,通过烙铁的温度梯度被转化为可视化的历史叙事,让观者从木纹焦色中读懂河西走廊上“丝绸西去、天马东来”的文明对话。
这门技艺的当代价值更在于其“减法艺术”的思维方式。与绘画的层层晕染相反,烙画通过灼烧程度控制明暗,本质上是在做“不可逆的减法”。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恰是对当今信息爆炸时代的精神启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无限叠加,而在于精准取舍。当现代人被海量碎片信息淹没时,烙画师“高温提纯”的创作过程,无异于一场关于专注力与判断力的美学修行。
薪火相传:非遗活化的当代路径探索
非遗保护的要义从来不是将技艺封存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而是让其成为流动的文化血脉。山丹烙画走向40余国的案例证明,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传统技艺,必然具备“在地性”与“世界性”的双重品格。那些烙在书签上的马踏飞燕图案,既是陇原大地的文化指纹,也能唤起不同文明对力量与速度的共通审美。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传承模式的革新。从师徒相授的作坊到跨境电商的货架,从非遗工坊的研学体验到《中国国家地理》的视觉传播,烙画技艺正在构建多维立体的传承生态系统。这种转变打破了“非遗即古董”的刻板认知,彰显出传统文化“苟日新,日日新”的进化能力。当年轻人在短视频平台模仿烙画技法时,古老的技艺便获得了数字时代的新生命。
以火为鉴:非遗未来的文明启示
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维度审视,山丹烙画的当代实践提供了传统与现代和解的范本。其成功不在于简单迎合市场,而在于坚守“火笔写意”的本质同时,完成文化表达方式的迭代。那些销往海外的烙画作品,实则是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的文化使者,它们证明真正的传统从来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创新的源泉。
这门技艺更深刻的启示在于对“慢与快”的辩证思考。在5G时代追求“秒传”的效率崇拜中,烙画要求创作者与材料进行“高温慢炖”式的对话。这种反速成的创作态度,恰是对现代社会浮躁病的一剂良药。当我们在直播间惊叹于七秒成画的魔术时,或许更该珍视那些需要七百小时淬炼的焦墨神韵——文明的厚度,永远与沉淀的时间成正比。(金时评)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