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陇平 >> 方言

武威|三代人·75年·380公里

2025-08-29 09:29 来源:中国甘肃网

  “民勤终于围上了,这个消息太让人振奋了!”当年近90岁的治沙老英雄石述柱从央视看到:民勤历经75年,总长380公里环绕绿洲的锁边林带实现全链条闭环的新闻时,他忍不住留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条“绿围脖”镌刻着几代人的梦想,这条“绿围脖”凝聚着几代人的汗水,这条“绿围脖”承载着几代人对生态使命的坚守与担当。

  “豁出一辈子,干好一件事”。民勤地处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包围之中,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与风沙斗争的现实。“豁出一辈子,干好一件事。”治沙老英雄石述柱是薛百镇宋和村人,房后就是沙梁,地边就是沙漠。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在风沙中降生,也是在风沙中长大的。从儿时起,他就亲眼目睹了一场风沙过后,庄稼颗粒无收的揪心场面,乡亲们干裂的嘴唇、焦灼无奈的眼神,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为治理沙害,17岁的他,主动请缨,组建青年治沙突击队,几十年如一日地奔波在治沙一线,英雄变老了,沙漠变绿了,如今的宋和林场,白杨参天,阴翳蔽日;梭梭成林,黄沙披绿,一道绿色长城,死死封住了风沙,庄稼丰收有保障,生活甜蜜有奔头,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豁出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铮铮誓言。

  “宁愿葬身风沙,也不流浪他乡”。1981年出生的马俊河,赶上了民勤的教育移民潮,严酷的自然环境让许多民勤的孩子“孔雀东南飞,一去不复返。”马俊河也不例外,他高考到了山清水秀的杭州,毕业后在杭州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可是通过渐渐兴起的网络,他看到了家乡一次次被风沙袭击的惨状,家乡的风沙日夜叩击着这个游子的心扉,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放弃了在外发展的机会,同事劝他:“你好不容易在这儿站稳了脚跟,现在回去,前功尽弃太可惜了!”他毅然决然的说道:“民勤是我的家乡,宁愿葬身风沙,也不流浪他乡。”回到家乡,“小马哥”就像梭梭一样把根牢牢扎在了四方墩的沙漠当中,今天的四方墩,一株株梭梭傲然挺立,成为戍守民勤西线的生态卫士。“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他转变思路大力发展“产业治沙”带动1000多人就业,为农民创收超过2000万元,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多元联动、互济共赢的良性“生态”。

  “沙退绿进,我们在行动”。“95后”大学生仲麟还是一个有点腼腆的大男孩,但是先辈们前赴后继的治沙精神,已经像跃进渠的水,悄悄浇灌着他的心田。毕业后没有多想,他回到了家乡。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植树压沙,他联合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始种梭梭,可是茫茫沙漠,他们几个人就像掉进沙漠的几滴水,头天挖的坑子,第二天就让风填得不留一点痕迹,早上还好端端的帐篷,晚上回来就被风卷走了,手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可是,抬眼望去,呼呼的风声似乎在嘲笑他们蚍蜉撼大树。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他想到了互联网,通过网络呼吁更多人关注民勤,呼吁更多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一批批志愿者不惧舟车劳顿,跨越山海奔赴民勤,“沙退绿进,我们在行动”荒芜的沙漠响起了挺膺担当的旋律。5万人8千亩地,他们在沙漠上播种下绿色的希望。

  当沙丘化作碧浪,黄沙披上梭梭,民勤人用75年的时光,铸就了防沙治沙的民勤模式。这条380公里的锁边林带,是三代治沙人用生命谱写的动人乐章,也是新时代绿色长征的号角。(富承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