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七夕,让传统文化散发时代芬芳
星河璀璨,鹊桥相会。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个充满浪漫色彩的日子,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深情与智慧。七夕节起源于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敬,随着历史演进,星象传说逐渐与民间故事融合,形成“牛郎织女”的经典叙事,成为忠贞爱情的文化符号。然而,七夕的内涵远不止于爱情,它更是一面映照传统美德的多棱镜,在新时代依然闪耀着教育后人、涵养文明的光辉。
七夕节的传统美德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坐标。牛郎织女的传说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打动人心,正因为其中蕴含的坚守承诺、克服万难的精神内核。织女作为天帝之女,甘愿放弃仙籍与牛郎相守,牛郎则以凡人之躯勇追天庭,这种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正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珍视情感的伦理观的生动体现。古人在七夕“乞巧”的习俗,更是对勤劳智慧的礼赞,女性通过展示手艺祈求心灵手巧,体现了自强不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传统不是静止的化石,而是流动的江河。今天我们传承七夕文化,绝非简单复古,而是要赋予其符合时代特征的新内涵。新时代的七夕,应当成为弘扬文明新风的契机:倡导简约适度的婚礼,抵制过度消费;推崇平等互敬的伴侣关系,摒弃陈规陋习;强化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情感功能,缓解现代人的孤独疏离。各地开展的七夕文化讲座、集体婚礼、手工艺大赛等活动,正是传统节日与现代文明交融共生的精彩实践。
传承七夕文化,需要青年一代主动担当。在全球化浪潮中,青年一代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从七夕这样的传统节日中汲取精神养分。这不仅意味着在七夕时节重拾“穿针乞巧”“晒书晒衣”等传统习俗,更要将其中的美德融入日常:在爱情中坚守真诚,在家庭中承担责任,在工作中保持勤勉,在社会中传递善意。当青年们不再将七夕简单等同于“送礼物”,而是读懂其背后“坚守”“勤劳”“互助”的文化密码,便是对中华传统美德最生动的传承。
仰望星河,细听鹊语。七夕节跨越千年而来,其核心价值历久弥新。让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守望中前行,将忠贞、勤劳、智慧、创新的美德种子播撒心田,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篇章。愿每一个七夕,不仅是浪漫的约定,更是文明的庆典,激励当代青年成为传统美德的践行者与文明新风的引领者。(刘婷)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