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抽烟墙画被投诉:当历史细节撞上现代敏感
近日,一幅描绘鲁迅在室内抽烟的墙画引发争议,有市民投诉此类呈现可能“误导青少年”。这条新闻登上热搜后,迅速引发两极讨论:一方认为应尊重历史原貌,不必过度解读;另一方则担忧公众人物吸烟形象对青少年的影响。在这幅墙画引发的争议中,我们实际上面对的是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现代价值观的难题。
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巨匠,其抽烟形象几乎与他的文学成就一样深入人心。众多历史照片和友人回忆录中,烟斗、香烟几乎成为他的标志之一。从历史还原角度而言,这幅墙画确实捕捉到了鲁迅的一个真实侧面。若因当代对烟草的抵制而抹去这一历史细节,无异于用一种现代滤镜去重构历史,可能导致历史人物形象的单薄化与失真。
然而,投诉者的担忧亦非全无道理。在世界各国纷纷控烟的今天,烟草广告已被严格限制,公众人物吸烟镜头的播出受到规范。这种担忧背后是对青少年健康保护的正当诉求。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我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青少年吸烟率呈上升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可能被解读为“美化吸烟”的公众展示确实需要慎重对待。
这场争议令人联想到我们对历史人物的整体态度。我们的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将伟人“神化”的倾向,要求他们完美无缺,符合当代所有价值标准。这种“爱豆化”的崇拜实际上削弱了历史人物的丰富性。鲁迅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真实的人。将他抽烟的历史事实抹去,某种程度上是在剥夺公众认识完整历史人物的权利。
有趣的是,历史细节的处理往往能够体现一个社会的成熟度。邓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收到代表纸条建议不要吸烟后,当即熄灭了香烟的故事,展现的不仅是从善如流的胸怀,更是一种权威人物与普通人之间的平等对话。这段轶事之所以被传为美谈,正是因为它展示了一个伟大人物对待批评的宽容态度,而非完美无缺的神话形象。
回到鲁迅墙画争议,或许我们可以采取更为 nuanced 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尊重历史原貌,不刻意抹去名人吸烟的历史细节;另一方面,可通过配套的说明文字或教育引导,将此类展示转化为讨论烟草危害和历史语境差异的机会。例如,在展示鲁迅抽烟画作的同时,可以附加信息说明:“鲁迅时代尚未认识到吸烟的全健康危害,现代医学已证实吸烟导致多种疾病”,这样既尊重了历史,又传递了现代健康观念。
公共场所的艺术创作和历史呈现确实需要考量社会影响,但这种考量不应采取简单的“消除主义”。面对历史与现代的差异,我们更需要的是引导公众理解历史语境的能力,而非将历史人物从现代价值观出发进行重新裁剪。
鲁迅自己曾写道:“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这句话或许也适用于今天我们对待历史人物的态度。一个成熟的社会应当能够包容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同时又能明确传达当代价值观。在这场关于鲁迅抽烟墙画的讨论中,我们最终需要找到的正是这种平衡——既不让历史为现代价值观让步,也不让现代价值观为历史开脱,而是在理解与对话中寻求共识。
当我们能够平和讨论鲁迅该不该在画中抽烟时,或许我们已经向着更加理性、包容的社会迈进了一步。(杨光志)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