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陇平 >> 方言

武威|在处暑节气更迭中涵养“三候”人生

2025-08-25 17:53 来源:中国甘肃网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南宋诗人苏泂在《长江二首》中写下的名句,道出了酷暑过后人们对秋凉的企盼与感恩。2025年8月23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50°,处暑节气如约而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四个节气,处暑意为“出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宣告着炎热的天气正式退场。

  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描绘:“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这诗句精准勾勒了处暑三候的景象:老鹰开始大量捕猎小鸟,天地间万物逐渐凋零,五谷丰登在望。

  今天我们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来品读处暑三候的深邃智慧,一起感悟节气流转中的生命哲学。

  一候鹰乃祭鸟,应时而变的生存智慧。处暑之悟,首先在于应时而变的生存智慧。古人将处暑分为三候,首候即为“鹰乃祭鸟”,指此时鹰鸟开始捕猎,陈列如祭。在暑气消退之际,鹰敏锐感知气候变迁,及时调整生存策略,展现自然界的生存法则。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唐代诗人武元衡在《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中捕捉到节气转换的微妙。这种敏感度恰如当代人在气候变化中的调适智慧。

  处暑之后,副热带高压南撤,蒙古冷高压频繁南下,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迎来秋高气爽的时节,气温呈现“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的特点。早晚凉风习习,午间微热尚存,人体感受最为舒适。此时不妨走出家门,登高望远,感受初秋的辽阔与明净。

  生活中的“处暑智慧”,在于读懂时节信号,及时调整步伐。正如鹰隼感知秋气而变换猎食方式,我们亦需在事业与生活中敏锐把握变化节点,在季节交替间寻找最佳行动时机。

  二候天地始肃,以静养心的生命境界。处暑之思,其次在以静养心的生命境界。处暑第二候“天地始肃”,万物逐渐收敛,呈现肃穆清净之象。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以“天高不见心”描绘这种秋日特有的空灵意境。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元稹的诗句更点出处暑时分的养生之道——从容平和,修养身心。

  处暑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人们常出现口干舌燥、皮肤枯涩等“秋燥综合征”。传统养生建议晨起一杯温水,适当多吃百合、梨子、胡萝卜等柔润食物,少吃辣椒、葱、姜、蒜等燥烈之物,少喝冰冷饮料。起居方面宜改掉夏季晚睡习惯,早点睡可聚敛阳气,适当早起能使肺气舒展。空调、风扇等降温设备可逐步停用,让身体自然适应季节转换。

  三候禾乃登,厚积薄发的丰收哲学。处暑之喜,最终归于厚积薄发的丰收哲学。第三候“禾乃登”,指黍、稷、稻、粱类农作物进入成熟期,即五谷丰登之时。华北的玉米、南方的水稻相继成熟,元稹诗中“气收禾黍熟”的画卷徐徐展开,田野间涌动着金黄的喜悦。农谚云:“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农民们抢抓晴好天气收割、晾晒,确保颗粒归仓。

  “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唐代诗人张穆在《处暑》诗中,将山居处暑的悠然心境与丰收之乐融为一体:“田无负郭供公役,邻有藏书借为编。山市每欺沽酒近,岩居深德种桃先”。这份诗意丰收,源于春播夏耘的坚持。

  人生耕耘亦如农事。我们在青春岁月播下梦想的种子,历经盛夏的炙烤与风雨的洗礼,终在人生的秋天迎来硕果满枝。这种厚积薄发的精神,恰是处暑节气赠予现代人的珍贵启示。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当我们行走在武威大地,仰望“七月八月看巧云”的疏朗天空,我们感悟的不仅是节气更迭的自然韵律,更是一种“三候”人生的修行智慧:如鹰之敏,适时调整人生航向;如天之肃,在纷扰中守护心灵净土;如禾之实,用耕耘沉淀生命价值。(董银林)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