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些“入户宣传” 多一些“入心疏导”
8月19日,安徽阜阳颍上县红星镇一村民发布的视频引发热议:家中老人尚在弥留之际,镇政府工作人员上门宣传殡葬改革政策,引发家属情绪激动。当地政府回应称,工作人员是按要求开展入户宣传,并非要求立即火化。
这一事件的核心矛盾,恰在于不合时宜的“入户宣传”触碰了群众的情感底线,也暴露出基层工作中“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
家属的激动不难理解:老人病危之际,上门宣讲殡葬改革,即便初衷是政策普及,也难免让家属感到冒犯与不适,甚至误解为“催办后事”。这种情境下的“宣传”,不仅难以让人接受,反而可能激化矛盾。
据了解,当地政府依据文件要求,每日在7个村开展入户宣传,同步提供免费遗体接运、火化及骨灰寄存服务。看似周全的安排,却因“入户”这一形式陷入争议。事实上,“入户宣传”在基层工作中颇为常见,表面是为实现“全覆盖”,实则折射出宣传方式的僵化——如同“填鸭式”教学般强行灌输,忽视了群众的接受心理与实际需求。
这种“入户宣传”的弊端显而易见:其一,干扰公民日常生活,涉嫌侵犯私人空间,尤其在老人病危等特殊时刻,极易引发抵触;其二,给基层干部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将“是否入户”作为考核指标,催生新的形式主义;其三,助长宣传工作的惰性,以“完成入户量”替代“实际传播效果”,导致政策与群众之间“最后一公里”始终难以打通。
群众对这类宣传的反感,本质上是对“不走心”的抵触。正如事件所显,生硬的入户宣传不仅收效甚微,还可能引发逆反心理。更值得关注的是,群众对政策细节的疑虑——即便遗体接运等环节免费,后续的整容、骨灰盒等费用仍可能成为负担,这种“隐性成本”若未在宣传中说清讲透,难免让人心存顾虑。
相比之下,“入心疏导”才是破解之道。所谓“入心”,就是跳出形式框架,真正站在群众角度想问题:若殡葬改革能实现全流程免费,将所有费用纳入公共服务范畴,群众的接受度必然大幅提升;若宣传能依托村广播、微信群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渠道,用通俗语言讲清政策红利与细节,何需强行入户?
在网络与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入户宣传”早已不该是主流方式。它背后隐藏的,是对“痕迹管理”的过度依赖,是用“表格政绩”替代“实际成效”的惰性。基层工作的关键,在于用真诚换理解,用实效赢认同。少些机械的“入户打卡”,多些精准的“民心对接”,才能让政策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实现干群关系的良性互动。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