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陇平 >> 方言

庆阳|给“工匠精神”标个实价

2025-08-20 18:04 来源:中国甘肃网

  根根雪白经线,一团团五彩毛线,经线绷直固定,纬线交错穿梭。千斤重的机架之上,指尖翻飞间经纬缠绕成纹,一行编织告结,便俯身细细修剪、反复敲打——就这样一针一线、一行一片,由线成面,耗上许久功夫,才织出一张图案精美、绚丽多姿的环县手工地毯。

  慕粉萍那双布满老茧、指节变形的手,无声诠释了什么叫“工匠精神”。这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词汇,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从1985年进厂学艺算起,这位55岁的老师傅已经在织机前坐了整整40年。40年光阴,足以让青葱褪色、霜染双鬓,却也把她的手艺打磨得炉火纯青。

  现在的人总爱说“工匠精神”,可真正能像慕粉萍这样耐得住寂寞的又有几个?一天坐十几个小时,手指疼得钻心,一个月才能织出一套汽车坐垫。这样的苦差事,在讲究“快钱”的今天,确实很难吸引年轻人。满大街忙碌配送的小伙子,直播间里花式秀艺的小姑娘,一天能挣成百上千元,谁还愿意花三个月学一门可能赚不到钱的手艺?

  慕粉萍说:“只要有人肯学,我一定倾囊相授。”实在话里透着心酸。老一辈手艺人最大的心愿,莫过于把自己赖以生存、引以为傲的技艺传下去。现实却十分冰冷:徒弟来了又走,鲜有人能熬过枯燥与清贫。情怀终究难敌现实,要留住人,光靠精神感召远远不够,必须得让年轻人看到实实在在的希望与价值。

  比如能不能给予学艺者生活补贴或创业扶持,借助电商平台能不能提销量卖好价?如何亮起品牌彰显价值?只有讲好故事,才能让公众认可手艺背后的心血与时间成本,才能让“工匠”二字真正意味着体面与值得的回报。

  唯有如此,让坚守的付出获得应有的尊重与物质保障,才能为濒危的手艺注入生机,吸引后来者驻足入伙。慕粉萍们用一生守护的,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难以复制的精神与价值,我们岂能任其消逝?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