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陇平 >> 方言

张掖|以“微改造”托举“大民生”:轮椅上的文明温度

2025-08-20 18:01 来源:中国甘肃网

  当79岁的刘兆新老人坐着新轮椅驶入永宁社区的晨光中,橡胶轮胎与青石板轻触的声响,不仅传递着出行的便利,更奏响了县域文明进步的清脆乐章。山丹县以助残惠民服务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突破口,让每辆流动的轮椅化作丈量民生温度的标尺,在“推”与“行”的和谐互动里,勾勒出“老有颐养、弱有众扶”的温暖画卷。

  轮椅是流动的文明符号。在这片祁连雪水滋养的河西走廊小城,轮椅的轨迹正重塑着公共服务的边界。从网格员代办的“适老化改造”,到庭院中子女推行的“孝道风景线”,看似寻常的助行器具承载着三重文明跃迁:既是突破身体限制的空间通行证,又是彰显基层治理精度的社会黏合剂,更是实现尊严生活的精神瞭望塔。当辅助器具完成从“救济物资”到“权利载体”的蜕变,山丹县悄然实现了从物质帮扶到人文关怀的价值升华。

  服务链背后的治理哲学。“不到一周”的高效服务背后,蕴含着山丹县助残工作的三重治理智慧。其一是服务主体的“角色进化”,网格员集政策宣传、需求采集与全程代办于一身,打破行政服务的条块分割;其二是服务流程的“温度再造”,从被动受理到主动发现,从事后补救到事前介入,体现“民呼我为”的服务自觉;其三是服务标准的“情感量化”,以群众幸福感为终极刻度,将冰冷指标转化为温暖体验,诠释着服务型政府的真谛。

  孝道文化的新时代转译。山丹的文明实践中,“孝善红黑榜”与崭新轮椅共同构成传统美德的现代表达。前者以制度唤醒道德自觉,后者以科技弥补生理局限,二者协同完成孝道文化从伦理规范到生活实践的创造性转化。当子女推着轮椅陪父母细赏庭前花开,当社区工作者为独居老人调试助听设备,这些生活片段正在重构当代孝道内涵——它不仅是血缘亲情的反哺,更是社会对生命尊严的集体承诺,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了更广阔的实践维度。

  温暖底色的生成逻辑。家门口滚动的轮椅轨迹,最终编织成山丹特有的城市文明密码。这种温暖的生成遵循“需求识别—精准响应—情感共鸣”的传导机制:网格走访构建感知神经末梢,改造项目形成靶向供给网络,群众口碑催生温暖裂变效应。更具价值的是,这种模式产生可持续的善意循环——今日受助者可能成为明日志愿者,此刻的温暖体验或将孕育未来的文明使者,这种正向衍生,正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最珍贵的馈赠。

  在海拔两千米的河西走廊,山丹县用轮椅绘就了独特的文明等高线。金属支架撑起生命的尊严,橡胶轮胎丈量城市的温度,这些细微声响共同谱写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诗篇。这里的每辆轮椅都不只是工具,更是观测文明精度的游标卡尺、感知治理温度的示波器、解码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密钥。某种意义上,山丹县正在进行的,是一场关于人类尊严的温情变革。(金时评)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