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旅拍”系好“缰绳”,方能迈向“双赢”
近年来,旅拍作为文旅市场的新兴业态迅速崛起,尤其受到年轻人青睐,为各地文旅消费注入新活力。然而,行业快速扩张背后乱象丛生: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违规揽客、预付费不履约等问题频发,让旅拍成为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如何规范市场秩序,保障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破解的课题。(8月19日 中国青年报)
旅游业蓬勃发展带动需求多元化,旅拍的兴起本是顺势而为,但其当前的乱象却令人忧心。部分商家以“免费”“赠送”为噱头引流,实则暗藏高额附加费;拍摄前不明确收费标准,定价随意;精修服务价格虚高,甚至“120元一张的精修不如15元的网修”。网友吐槽“299元下单,6000多元才脱身”的经历,道出了行业的畸形生态。更有甚者,在网红打卡地拉帮结伙抢占机位,或泄露客户隐私——这些行为不仅侵犯游客权益,更透支行业信誉,给景区形象抹黑。
乱象滋生,根源有二:一是“内卷式竞争”,自媒体热潮吸引大量个人摄影师涌入,低价竞争倒逼商家通过隐性消费牟利;二是管理粗放,旅拍需求爆发式增长,而配套的行业规范、市场机制未能同步跟进,导致监管存在真空。整治乱象,需借鉴各地探索的有益经验:故宫博物院明确禁止违规拍摄道具与占道拉客,从源头遏制乱象;湖北恩施女儿城成立旅拍行业分会,以统一章程规范服务与价格;浙江杭州西溪湿地分区设置免费与收费拍摄区,通过预约制平衡商业需求与公共空间使用;福建泉州大开元寺实行从业者备案培训与持证上岗制度,强化准入管理。这些实践为行业规范提供了可复制的思路。
要实现旅拍商家与游客的“双赢”,需多管齐下系好“缰绳”:其一,推动成立地方旅拍协会,开展从业者专业培训,实行摄影师备案考核与持证上岗制,从源头保障服务质量;其二,景区实施精细化管理,区分“个人创作”与“商业拍摄”,通过分区管理、限时开放热门机位、商拍预约制等,减少对公共游览秩序的干扰;其三,强化主动监管,增加景区巡逻频次,及时制止违规揽客、占道经营等行为;其四,搭建便捷监督平台,畅通游客举报渠道,对不法商家依法严惩,为消费者撑腰。
给“旅拍”套上规范的“缰绳”,不是束缚其发展,而是以约束促规范、以规范促长远。唯有如此,才能让旅拍行业在健康轨道上前行,既满足游客记录美好旅程的需求,又为文旅市场注入持久活力,最终实现商家盈利与游客满意的“双赢”。(殷建光)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