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让减负“清风”吹拂每个角落
为基层减负,关乎民生福祉、干部作风,关乎抓落实的成效和水平。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狠抓《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落地落实,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日益健全。各地区各部门要继续抓深抓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让减负清风劲吹,促使广大基层干部在改革发展一线不断焕发新活力、展现新作为,以优良作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各地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稳步推进,然而,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负担尚未根除,形式主义出现新变种,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亟须破除。各地区各部门直面老问题与新变种,在强化现有制度的同时,提出一系列新的实招硬招,推动为基层减负工作向治本深化,释放出久久为功、一抓到底的坚定决心。中央层面多次公开通报典型问题,示范带动各级专项工作机制强化统筹协调,制定务实举措,抓责任落实、抓整改整治、抓教育引导。各地区各部门系统查摆政绩观偏差、搞“面子工程”,执行政策“一刀切”、层层加码,改进作风、提高效能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为长远计、为根本谋,向作风之弊亮剑,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
制度贵在“实”,效在“严”。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狠抓制度执行,把基层“痛点”作为整治“靶点”,铁规矩长出铁牙齿,推动为基层减负工作向治本深化。精文简会,着力严控文件数量、提升文件质量、加强评估审查。考核化繁为简,清理整合政务应用程序,把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作为突破口,让繁琐流程化于无形。厘清权责边界,推动责权一致、责能一致。编制基本履职事项、配合履职事项、上级部门收回事项“三张清单”成为各地标配,清单外事项准入制度日益完善,工作机制、挂牌和证明事项进一步规范。从干部借调的规范管理,到创建示范活动的精简整合,从破解“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到整治“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一系列务实举措如精准的手术刀,直指基层“痛点”与“堵点”。务实管用的制度篱笆越扎越紧,形式主义的生存空间被持续压缩,“小马拉大车”的困境正在悄然破解,使基层干部得以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减负不减担当,松绑更添干劲。在《若干规定》深入实施的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减负和赋能同步发力,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广大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放手干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人民群众中去。推动政务服务更优,今年7月,国办印发《关于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对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健全常态化推进机制作出部署。推动发展活力更足。各地组织机关干部走出机关、下沉一线,精简流程、现场办公,将力量资源精准送到企业最需要的地方。从乡村到城市,广大党员干部积极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深入一线听民声、察实情、办实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枷锁”被打破,换来的是服务群众的加速度,是基层治理效能的显著跃升,是干群之间愈发紧密的血肉联系。(蒲都文)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