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绿洲短评:深化“民勤模式” 在沙海绿洲间书写生态治理新答卷
近日,在中国共产党民勤县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上,当地聚焦生态主题制定出台《中共民勤县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拓展防沙治沙“民勤模式”打造荒漠化治理民勤样板的意见》,再次锚定“打造荒漠化治理民勤样板”的目标,深化拓展“人人上、代代传、步步走、苦苦干”的防沙治沙“民勤模式”,不仅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刻践行,更彰显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久久为功的决心与智慧。
多元共治的合力,是“民勤模式”的根基所在。防沙治沙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持久战。“党委统揽、政府推进、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打破了治理主体的壁垒,让治沙力量从“分散式”转向“聚合式”。春秋两季的全民义务压沙造林,将每个民勤人的双手变成治沙的工具;“请到民勤种棵树”等志愿活动借助公益平台的辐射力,让外界的爱心化作沙漠中的新绿;互联网+众筹治沙模式更打破时空界限,让企业、社会组织与个人的力量通过数字纽带汇聚成治沙长河。从“干群联动”到“内外联动”,从“上下联动”到“全民联动”,这种多元共治的格局,既激活了本土治理动能,又引入了外部支援力量,让治沙事业有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精神传承的韧性,是“民勤模式”的灵魂所系。民勤的治沙史,镌刻着一代代治沙人的精神密码。铁姑娘治沙队的巾帼豪情、薛万祥的执着坚守、石述柱的矢志不渝、姜莉玲的创新探索,这些名字背后是“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信念传承。将治沙精神纳入“五进”工作,让机关干部葆有攻坚斗志,让乡村群众坚守家园情怀,让校园学子厚植生态意识,正是要让这种精神基因融入民勤人的血脉。更可贵的是,通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民勤县“三北”六期工程规划》,民勤将治沙目标转化为可持续的制度设计,实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的传承接力。当青少年走进沙地参与巡查养护,当治沙故事通过文艺作品广为传播,这种精神便有了代际传递的生命力,成为抵御风沙的无形长城。
科学治理的智慧,是“民勤模式”的动力之源。荒漠化治理,既要凭毅力,更要靠科学。民勤立足“东拓阵地、西筑堡垒、南护水源、北锁风口、中保绿洲”的空间布局,以“五大工程”“三道防线”构建系统治理框架,打破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理困境。将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通过节灌设施、蓄水池等本土化措施探索高效灌溉路径,在“极度干旱”的先天条件下找到了生态用水的平衡之道。更值得关注的是,无人机巡查、大数据监测、人工智能管护等技术的应用,让治沙从“经验型”转向“精准型”,实现了对沙化动态的实时掌握、对治理效果的科学评估。这种“系统治理+科技赋能”的思路,既尊重了荒漠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又彰显了现代科技的治理效能,让每一分治沙投入都能产生最大生态效益。
绿富同兴的路径,是“民勤模式”的价值所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民勤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实践,走出了一条沙海淘金的特色之路。“4+1”特色农业在节水前提下实现效益提升,光伏治沙基地让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成为现实,沙漠越野、低空飞行等新业态让“沙海绿洲”成为文旅IP,林草碳汇交易更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这种“向沙要绿、向绿要富”的转型,既破解了“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的难题,又构建了“保护—发展—反哺保护”的良性循环。当“沙海绿洲·风光民勤”的品牌越擦越亮,当生态优美与宜居宜业成为民勤的新标签,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片绿洲的存续,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成功实践。
深化拓展“人人上、代代传、步步走、苦苦干”的防沙治沙“民勤模式”,不仅是对自身治沙经验的升华,更承载着为全国荒漠化综合治理贡献民勤智慧、提供治理样本的使命。在多元共治中凝聚合力,在精神传承中积蓄韧性,在科学治理中激活动能,在绿富同兴中实现价值,民勤正在沙与绿的拉锯中书写新的传奇。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棵草、每一棵树,都在见证:只要坚守信念、科学施策、久久为功,荒漠变绿洲就会成为可以触摸的现实。
- 2025-08-06庆阳|秋日里的回头、抬头和埋头
- 2025-08-02庆阳|破立之间见新风
- 2025-08-02武威|八一军魂:熔铸民族脊梁的永恒光焰
- 2025-07-25兰州|从“中转站”到“避暑胜地”的华丽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