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精准拆弹”之智,应对防汛大考
8月3日以来,甘肃兰州、临夏、定西、甘南等地遭遇罕见强降雨,导致道路冲毁、山体滑坡、洪水肆虐。面对这场强降雨,如何筑牢生命防线?这不仅需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更需要科学精准的“拆弹”智慧,精准识别“引信”,高效化解“危机”。
甘肃此轮暴雨灾害,风险结构复杂且地域特征鲜明。不同于水网密布的东部,这里山高沟深、黄土疏松,暴雨倾盆而下,极易诱发破坏力惊人的山洪、泥石流。更棘手的是, 局地突发性、小尺度的极端强降雨,如兰州市榆中县24小时降雨量突破有记录以来极值,其特点令精准预警面临严峻挑战。
受制于历史上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加之部分区域对极端暴雨及其连锁灾害认识不深、经验不足,风险防范的意识和知识储备存在薄弱环节。尤为值得警惕的是,雨水冲刷导致的水土流失、地基掏空等“隐性灾害链”,其后续影响往往比瞬间的洪水更深远且更具隐蔽性。这需要我们推动防灾减灾工作从单一灾种应对模式,向防控山洪、泥石流、滑坡、城市内涝等多灾种叠加、演化的复合型风险治理体系升级。
应对这场复杂严峻的“大考”,必须以“精准拆弹”的智慧层层推进。一是预警先行,要像“排雷”一样敏锐精准。 气象、地质部门需要联手攻关,提升对黄土高原局地突发性强降雨的预测能力,结合地质风险图,绘制更精细的“风险雷区”。打通预警“最后一公里”至关重要,部分市县利用应急广播、北斗终端直通村户的做法,正是力求让警报声抢在灾害前头。同时,需要大力普及极端暴雨及其链式次生灾害的巨大风险和科学避险知识,提升全民“风险辨识”与“自主避险”能力,筑牢防灾减灾的第一道认知防线。
应急响应,要像“拆弹”一样迅疾果断。预案的生命力在于实战。如兰州新区积水围困时,无人机快速侦察、救援力量精准突入成功转移群众,正是高效响应的体现。这得益于常态化的“极限演练”,模拟断电、断路、断通讯等最坏场景,才能锤炼出关键时刻“一招制胜”的真本领。在甘肃广阔复杂的地形下,尤其要激活基层“第一响应”网络,让村社干部和群众成为灾情初期的“排头兵”,形成“人技结合”的快速拆弹网络,确保灾情信息的即时通达与救援力量的精准投送。
韧性筑基,要像“防爆”一样固本清源。长远看,化解暴雨风险需要“釜底抽薪”。针对部分城镇排水基础弱,需要引入“海绵”理念。如张掖市通过修复古河道、推广透水铺装,有效缓解内涝,为应对暴雨内涝提供了可借鉴的“韧性生长”新思路。同时,加强对黄土边坡加固、山洪沟道科学管理,结合生态修复,才能从源头上降低灾害孕育的“势能”,系统性阻断“隐性灾害链”,构建起工程与生态双重的“韧性防御体系”。
暴雨如刃,防御为盾。这场暴雨大考,深刻警示我们,守护这片地质条件特殊的土地,既要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心,更需要磨砺“精准拆弹”的科学素养与实战能力。让精准预警成为“拆弹”的“探针”,高效响应化为“拆弹”的“巧手”,韧性建设铸就“拆弹”的“基座”,我们才能精准拆解暴雨及其连锁反应的“灾害引信”,在敬畏自然与智慧应对中,筑牢守护“生命至上”的坚实防线。(李诚)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