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让青春在大漠腹地闪耀
盛夏的民勤,戈壁滩上的热浪炙烤着大地,却挡不住一群年轻人的脚步。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大学生们,带着青春的朝气与蓬勃的热情,在这里用汗水浇灌梭梭苗、用智慧助力蜜瓜销售、用画笔描绘大漠风情。在黄沙与汗水交织的画卷里,当代青年以行动诠释了何为青春的价值,何为时代的担当——那便是将个人理想扎根于祖国大地的需要,在最艰苦处磨砺意志,在最需要处贡献智慧。
当青春选择与生态守护的使命同频,每一滴汗水都在浇灌不朽的绿色长城。在治沙一线,大学生们手持铁锹、肩扛水管,为梭梭树浇灌生命之水。脚下的黄沙滚烫,额头的汗珠滴落即散,但没有人叫苦退缩。这一棵棵看似纤弱的梭梭,是大漠的希望,也是年轻人对生态保护的承诺。他们深知,治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却愿意做这场持久战中接力奔跑的一棒,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当汗水融入沙土,希望的绿意便悄然萌发。这无声的坚守,正是《荀子》“道虽迩,不行不至”的现实回响——青春的价值,必在“行”与“为”中熠熠生辉。
当青春智慧与乡土发展的脉搏共振,创新的火花便在古老的土地上燎原。在田间地头,大学生们化身为助农“新农人”。他们一边学习蜜瓜采摘技巧,一边架起手机直播,用专业知识打通产销链路,让这份沙海里的甜蜜跨越山海,抵达万千消费者的舌尖。当看到农户们因订单增加而舒展的眉头,他们读懂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含义:课堂之外的大地,正是一部更为厚重的教科书——民勤的沙粒教会他们坚韧,蜜瓜的丰收赋予价值以重量
当青春心灵与土地的灵魂深情对话,艺术便成为最深沉的致敬。在红崖山水库防浪墙上,大漠的雄浑、绿洲的生机、村民的笑脸被定格成动人的画面。参加“大学生画民勤”活动的学子们,以艺术为媒,凝视这片土地的灵魂,勾勒其坚韧与质朴的内核。游走的画笔不仅展现出民勤的自然之美,更倾注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这些作品带着青春的视角,让更多人看到了大漠腹地的坚韧与希望,也让文化传承有了更鲜活的表达:这是青春对大地最深沉的礼赞,是对脚下热土文化根脉的深情触摸与传承。
有人说,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民勤的实践告诉我们,青春更是用来担当的。当“温室里的花朵”主动走进大漠,当书本里的知识转化为助农的实效,当个体的青春融入时代的洪流,我们看到的是新一代青年最动人的模样——他们有理想,愿意为生态保护扎根基层;他们有本领,能够用创新思维服务乡村;他们有担当,敢于用青春力量点亮远方。当无数年轻身影选择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艰难困苦中磨砺筋骨,在躬身实践中增长才干,这便是时代最美的风景线。(刘婷)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