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扶贫,岂能先吃穷馆子?
7月25日,读者苏女士向极目新闻记者反映,她的父母原本在河南商水县袁老乡开餐馆,四五年前县粮食局的工作人员下乡帮扶时经常在餐馆吃饭,打下了68张白条,共计餐费28285元。他们讨要了5年未果,两位老人因此气愤交加,病痛缠身,现已停业。(7月24日 极目新闻)
下乡扶贫,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商水县粮食局下乡干部却在扶贫中,拖欠餐馆就餐费用,打白条68张,拖欠费用长达5年之久。下乡扶贫,理应帮助群众增收,规范扶贫行为,不成想却首先吃穷了就餐的饭馆,着实暴露出扶贫干部偏离初心、扶贫机制实施走样问题。
扶贫工作,从扶贫对象的选定、扶贫项目的确定、扶贫成效的评估、扶贫工作人员管理等,每一项,都关乎扶贫工作的成效。干部下乡扶贫,从各地实践看,均明确了就餐费用的补助及其标准,不少扶贫干部,甚至是自掏腰包解决就餐问题,或者是派餐制,到群众家就餐,就餐前将就餐费用交给群众手中。不管是哪种办法,都可以确定无疑地能够解决扶贫干部就餐费用问题。各地实践,与商水县粮食局扶贫过程中拖欠就餐费用,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商水县粮食局扶贫干部就餐来看,少则几个人,多则二三十人,试问,商水县粮食局驻点扶贫工作队究竟有多少人,二三十人的就餐队伍,有没有“蹭吃蹭喝者”?相关就餐费用缘何没有着落,进而拖欠饭店费用长达5年之久。在拖欠费用的签字者中,既有粮食局普通干部,也有粮食局原局长张某,且张某还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已接受调查。拖欠饭店费用5年之久,成为一笔谁都不愿接手解决的“烂账”,暴露出相关干部偏离扶贫初心的事实,暴露出当地扶贫工作监督不力、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事实。
面对饭店的还账请求,商水县粮食局一直拖而未决。当地纪检监察部门已经受理饭馆反馈的案件,期盼纪检监察部门深入查处扶贫工作队拖欠账款问题,深挖存在问题,反思症结所在,对存在问题的干部、对扶贫机制中的短板,进行有效的问题和有力的整改。不能因扶贫而拖欠群众欠款,更不应该容忍,可能存在的乱吃乱喝问题。
《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要建立纪律约束制度,促进驻村干部遵规守纪、廉政勤政。扶贫工作,考验的不止是扶贫干部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也同样考验扶贫干部遵章守纪的规矩意识。解决好扶贫干部拖欠就餐费用问题,不止在于把扶贫工作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更在于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增强干部守纪律意识、维护群众利益的意识。(张立)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