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陇平 >> 方言

定西|兰洽会:一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奏响西部开放新乐章

2025-07-14 17:56 来源:中国甘肃网

  7月的金城兰州,黄河之滨再迎盛会。第三十一届兰洽会如期而至,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齐聚于此,共叙友情、共商合作、共谋发展。本届兰洽会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181个,签约总额6500.82亿元,涉及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材料、数字信息、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文化旅游康养等重点产业链。

  这场始于1992年的经贸盛会,历经三十载春秋,已从最初的区域性展销会蝶变为服务国家战略、推动西部开放的重要平台。当“深化务实合作,共创丝路繁荣”的主题在开幕式上被郑重提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经贸洽谈会,更是一幅中国西部地区扩大开放、融入全球的生动图景。

  兰洽会的持久魅力,首先源于其精准把握了时代脉搏与区域需求的契合点。在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中国向西开放的步伐却愈发坚定。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兰州自古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今天的兰洽会,正是这一历史基因的现代表达。从首届签约金额不足10亿元到如今突破数千亿规模,兰洽会的成长轨迹折射出中国西部地区从“跟跑者”向“领跑者”的角色转变。特别是本届兰洽会聚焦“一带一路”建设,设置丝绸之路国际合作展区、区域合作交流展区等,这种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的定位,使兰洽会超越了一般展会的意义,成为观察中国西部开放的重要窗口。

  兰洽会的深层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多元主体“双向奔赴”的合作生态。不同于单向度的招商引资,现代兰洽会更注重双向互动与互利共赢。甘肃特色农产品借助兰洽会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东部沿海企业通过兰洽会发现西部机遇,实现产业梯度转移;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则通过这一平台寻找与中国合作的切入点。这种多维度的互动,打破了传统经贸活动“我展你览”的简单模式,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贸易、投资、技术、人才全方位对接的立体格局。

  兰洽会的创新实践,体现了数字化时代展会经济的转型升级。面对疫情后会展业的新常态,本届兰洽会首次大规模应用元宇宙技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展览模式;通过大数据精准匹配供需双方,提高洽谈效率;运用区块链技术保障交易安全。这些创新不仅克服了物理距离的限制,更重塑了会展经济的价值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兰洽会还设立了“数字经济展区”,集中展示甘肃在数据信息、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最新成果,这种将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技术嫁接的做法,为西部省份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当虚拟现实技术与西北特色产品相遇,产生的不仅是商业价值,更是对传统会展概念的重新定义。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兰洽会的持续举办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生动注脚。长期以来,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是制约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兰洽会作为连接东西部的桥梁,通过产业转移、技术扩散、人才交流等方式,有效促进了区域间的要素流动与优势互补。近年来,随着兰西城市群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兰洽会的平台作用进一步凸显。它不再仅仅是甘肃的兰洽会,而是整个西北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开放窗口。这种从地方性展会到区域性平台的跃升,正是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微观体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兰洽会面临着新的使命与挑战。当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当绿色发展成为共识,当数字经济重塑竞争格局,兰洽会需要继续创新求变。未来的兰洽会,或许应更加注重绿色低碳项目的引进与孵化,更加突出科技创新的合作与转化,更加关注中小企业和青年创业者的参与机会。唯有如此,这一西部盛会才能永葆生机,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持续提升。

  黄河奔流不息,合作生生不止。第三十一届兰洽会的帷幕已经拉开,这场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必将书写更多合作共赢的故事,奏响新时代西部开放的壮丽乐章。当各国、各地客商握手言欢,当合作项目落地生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经贸盛会的成功,更是一个内陆省份拥抱世界、一个古老文明焕发新生的生动实践。这或许正是兰洽会历经三十年而愈发精彩的内在密码——它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开放共进,与共赢同在。(颉新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