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热点观察

戏服展吸引跨城追“衣”,文旅创新才有“好戏连台”

2025-07-14 14:58 来源:中国甘肃网

  7月12日,湖南博物院“对视——湖湘文化于叶锦添新东方美学的时空重构”特展内,来自武汉的游客于栗正用手机拍摄《封神》中于适所穿的战甲戏服:“这件盔甲有40斤,我能直观地感知到当年他拍摄封神所付出的努力。”近年来,《封神》《莲花楼》《山河令》《贵女》等热播剧剧组戏服在各地博物馆特展中展出,吸引了不少人打卡、合影,甚至有明星粉丝、剧粉跨城追“衣”。

   当武汉游客为《封神》中40斤重的战甲专程奔赴长沙,当《莲花楼》戏服展在南京博物院引发打卡热潮,戏服正从影视剧的“背景板”变身为文旅市场的“流量密码”。这些跨越城市的追“衣”足迹,既印证了影视IP的强大号召力,也为文旅创新提供了新启示:唯有守住文化内核、平衡商业与情怀,才能让“戏服热”从一时热闹变为长久风景。

  戏服展的走红,本质是“情感联结”与“文化解码”的双重胜利。对粉丝而言,戏服是角色情感的具象化载体,触摸《封神》战甲的纹路,仿佛能感知演员演绎英雄时的重量;细看《莲花楼》的衣襟刺绣,便能重温剧中江湖的细腻与豪情。这种从“屏幕”到“眼前”的跨越,对更广泛的观众来说,戏服展是打开传统文化的“轻量级入口”。正如设计师方思哲所言,年轻人为还原一件丝绦钻研非遗技艺,在探究戏服纹饰的过程中了解贴绣、錾刻等传统工艺,这种“因剧识艺”的路径,让古老技艺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然而,并非所有戏服展都能复制成功。某地的《甄嬛传》特展因“票价高、互动少”遭诟病:若只盯着IP流量而忽视内容打磨,把展览变成简单的“服装堆砌”,终将消耗观众的热情。戏服的价值,从来不只是“明星穿过”,更在于其背后的匠心——从面料选择到纹样设计,从制作工艺到文化寓意,每一处细节都是历史与创意的碰撞。能否把这些“背后的故事”讲透,决定了展览是“打卡地”还是“文化窗”。

  成功的戏服展需要把握好“三个平衡”:一是商业性与文化性的平衡;二是既满足粉丝的情感需求,也通过解说、互动让普通观众读懂戏服里的文化密码;三是短期热度与长期影响的平衡,不能止步于蹭影视热点,而应探索“戏服+非遗”“戏服+研学”等延伸模式。

  戏服展的走红,提醒我们:无论是一件衣服、一部影视剧,还是一处古迹,只要找到与大众情感的连接点、讲好其中的文化故事,就能让文旅产品焕发持久生命力。期待更多展览能守住“衣”之初心,让每一件戏服都成为打开文化之门的钥匙,让跨城追“衣”的热度,转化为传承文化的温度。(郭元鹏)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