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4小时翻8吨垃圾,别用“值不值”衡量“为民心”
据山西大同本地媒体报道,7月6日,广东游客卢女士称,孩子的手表不慎被放入高铁列车的纸质垃圾袋中,他们随后通过手表定位,发现手表仍在大同南站,或许已经被当做垃圾处理。卢女士在拨打了市政服务热线后,大同市相关单位的环卫工人在高温下寻找4个小时,在翻找了8吨垃圾后,终于找到了手表。
当山西大同的环卫工人在高温下耗时4小时、翻遍8吨垃圾,为游客找回那块小小的儿童手表时,一场关于“值不值”的争论随之而起。有人计算着人力成本与手表价值的落差,有人担忧环卫工人的劳动被“浪费”,但这些讨论都忽略了一个更本质的内核:民生无小事,当公共服务直面群众需求时,用物质价值衡量“值不值”,本身就是对“为民心”的浅读。
儿童手表或许不值千金,但对丢失它的家庭而言,那是孩子安全的纽带、情感的寄托。卢女士的焦急并非小题大做,在高铁车站的人流中,一块带有定位功能的手表,可能是家长与孩子保持联系的最后防线。环卫工人俯身垃圾堆的4个小时,翻找的不仅是一件失物,更是在回应一个家庭最真切的求助。这种回应,无关物品价格,只关乎“群众有呼、我必有应”的朴素承诺。
质疑声中,“体恤环卫工人”的善意值得倾听,但将其与“帮助群众”对立起来,却陷入了认知误区。真正的体恤,既包括为劳动者改善作业条件、做好防暑保障,也包括认可他们工作的深层价值——他们的汗水不仅用于清扫街道,更在守护一座城市的温度。大同城管局的回应掷地有声:“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这句话道破了公共服务的本质:它不是冰冷的成本核算,而是对每个个体需求的尊重。正如警察为市民寻回旧手机、消防员解救被困的宠物,这些看似“性价比不高”的举动,实则是在筑牢社会信任的基石——让人们相信,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公共服务的触角总会延伸到身边。
“值不值”的算计,背后是功利思维对公共服务的曲解。如果凡事都用经济价值衡量,那么深夜为独居老人检修电路的值不值?暴雨中为抛锚车辆推车的值不值?这些举动或许创造不了直接效益,却在点滴中拼凑出城市的温情。公共服务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追求“投入产出比”的最优解,而是让每个市民感受到被重视、被善待。当环卫工人婉拒红包时的坦然,当失主找回手表时的安心,当围观者从中读懂“民生无小事”的分量时,这场看似“不划算”的付出,早已超越了物质层面的得失。
在大同的这场“垃圾寻宝”里,我们看到的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一种珍贵的治理智慧: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这种智慧告诉我们,衡量公共服务的标尺,从来不是物品的价格标签,而是民心的温度刻度。当更多城市能像大同这样,拒绝用“值不值”的算计冷却为民服务的热情,公共服务便会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暖心桥,而这座桥的基石,正是那一次次看似“不值”却无比珍贵的坚守。
大同市城管局副局长肖志刚的回应值得思考:“做啥是值,做啥不值?这是我们该做的事情,不要把它放得太高,也不要把它放得太低。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
这里的价值既不是“一块儿童手表”的价值,也不是“一部旧手机”的价值,更不是“一只猫狗的”的价值。其真正的价值是“为人民服务”!(郭元鹏)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