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报清北不是 “失败”,绑架选择才是教育的迷失
眼下各省高考录取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一张微信群截图引发热议:瑞昌市某中学的老师,因三名学生没填报北大清华,愤而解散班级群,还留下“将以失望解散此群”“职业教育的失败”等言论,刺痛了公众。这一看似教师权威受挫而愤怒的背后,实际上教师的“业绩焦虑”与学生的“人生选择权”的激烈碰撞。
教师在微信群里发泄情绪确实不妥,但不能简单归结为师德问题。因为这背后反映的是教育评价体系和升学压力的现实困境。为了冲刺清北,部分县级中学效仿超级中学“集中全校资源培养尖子生”,这已成常态。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的“情感绑架”,其实是把学生当成“教育政绩”工具的必然结果。原本的“为你好”,若是变成了对学生自主选择的压制,教育也就背离了立德树人的初心。
令人欣慰的是,三名学生放弃名校光环,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规划做出选择,这一举动展现了新一代青年清醒的判断力。他们没有被虚幻的“清北神话”迷惑,而是从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出发,做出了务实的选择。《中国青年报》2023年的调查显示,86.0%的考生认为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对人生很重要。这种敢于理性选择的勇气,正是教育应当珍视的独立人格的萌芽。
教师“愤怒”与学生“清醒”的矛盾,深层原因在于教育评价的单一。当前,不少地方拿高考“屏蔽生”数量、“清北率”来评判一所高中办得怎么样,而这又直接关系到资源分配和教师的职业发展。班主任用“失望”和“失败”来定义学生的选择,其实是在剥夺学生探索人生可能性的机会。数据能说明问题,2022年1193万人参加高考,清华北大只录了6600多人;2025年高考报名人数1335万,就算清北扩招,录取人数估计也就8000人左右。这么一看就明白,绝大多数学生注定和清北无缘。如果教育者总盯着“名校”不放,实质是拿少数人的成功标准,去套所有人的成长。
寻根溯源方能解此困局。一方面,需打破“唯清北论”的魔咒,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将学生长期发展、创新能力纳入考核维度。另一方面,学校需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持,使其摆脱“升学率代理人”的角色焦虑。叶澜教授在《人民教育》刊文指出,教师不是学生成长路线与模式的“规定者”,而是学生才情、智慧、人格发展不可替代的“助成者”。当教育者不再为“升学率”“冲名校”所困,才能真正回归“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本源。
瑞昌一中的微信群是解散了,但其引发的思考不应随之消散。理想的师生关系,应是彼此尊重、共同成长的命运共同体。当教师放下“情感投资”的执念,学生敢于坚持理性选择,教育才能从功利的泥潭中挣脱。毕竟,真正的教育成就,不在于将多少学生送入清北,而在于让每一个年轻的灵魂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那才是对教育者付出最珍贵的回响。(高家千)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