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我们为什么爱唱红歌?
“红歌”二字看似简单,却总能直击人心。在抖音上搜索“最震撼的万人大合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中的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位居榜首,其气势磅礴的演绎令人震撼。在日常生活里,无论是各类唱歌比赛,还是专门的红歌主题活动,红歌始终是不可或缺。从广场到校园,从舞台到手机屏幕,红歌嘹亮的歌声从未远离,深受大众喜爱。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对红歌如此钟情呢?
红歌是“听得见的回忆”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中的崇敬,“一条大河波浪宽”里的深情,《南泥湾》“开荒种地”的热情……打开这些旋律,就是打开几十年的峥嵘岁月。对中老年人来说,红歌是青春的思念,是同甘共苦的集体记忆。
而对年轻人来说,红歌是“历史的另一种讲述方式”。《解放区的天》里人民翻身做主人的喜悦,《保卫黄河》中的抗战怒吼,《唱支山歌给党听》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深沉倾诉。红歌把厚重的历史变成听得懂的歌词,把抽象的精神变成能感受的力量。
红歌是“唱得响的情感”
红歌的歌词,没有花哨的比喻,全是直白的真情。一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唱出了普通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刻认同;一句“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兄弟”,道出了军民鱼水情的真挚。这种“直给式”表达,恰恰是红歌的魅力——不需要复杂解读,一听就懂,一唱就共鸣。
红歌的旋律高亢激昂,节奏铿锵有力,总能指明方向、点燃斗志。比如《毕业歌》在抗战时期激励青年投笔从戎,《我们走在大路上》在改革开放时鼓舞人们敢闯敢试。今天,面对压力、踌躇迷茫时,一句“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的鼓励何其有力!
红歌是“凝聚人的纽带”
一个人唱红歌可能只是爱好,一群人合唱红歌,就成了“精神共同体”。广场上,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挥动手臂,歌声此起彼伏,孤独无助一扫而空;舞台上,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站在一起,同一首歌同一个奋进的梦。红歌的合唱,本质上是集体的鼓励,“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而是千千万万同胞并肩同行。
2019年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上,现场6万人齐唱《我的祖国》,网络屏幕被弹幕“毛主席万岁”“人民共和国正在成长”刷爆。这不是简单的表演,是万众齐心的情感认同,是意气风发的精神动员。红歌,把天南海北的你我、各行各业的手足串成一个整体,从风雨同舟的过往,走向光辉璀璨的未来。
红歌是“看得见的希望”
有人质疑红歌“土气”,但事实上红歌从未过时。刀郎演唱会上,《我们走在大路上》引发全场大合唱;学校里,《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被列为必学曲目;短视频平台上,年轻人翻唱《红星照我去战斗》,配上现代编曲,收获百万点赞。红歌,一直都在,都在传递信念、团结、奋斗、希望。
红歌,是历史的回响,是情感的寄托,是团结的号角,也是前行的动力。从广场到舞台,从老一辈到年轻人,红歌的“火”不是偶然,而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家国情怀”的认同、对壮阔未来的坚定奔赴。(都俊龙)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