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党政机关“紧日子”换来老百姓的“好日子”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聚焦经费管理、公务用车、监督机制等领域,划出多条“红线”,为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推进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建设节约型机关提供了根本遵循。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党的十八大以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一环,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基层党员干部作为联系群众的第一线和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中肩负着示范者、执行者、监督者三重责任,务必要自觉养成俭朴之风,以俭修身、以俭立业,当好群众的“铁算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思想先行,筑牢“勤俭观”政治自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从毛泽东“补丁睡衣见精神”到周恩来“国宴四菜一汤”,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粒粒皆辛苦”的粮食观,历届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以个人节俭诠释党的宗旨,奠定了“过紧日子”的红色基因。基层干部需深刻认识到,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应对复杂局面、保障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仅要摒弃“基层条件艰苦,浪费一点无关紧要”的错误观念,清醒意识到每一笔资金都与群众福祉紧密相连,更要从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度看待节俭问题,将节俭视为政治责任,时刻绷紧“过紧日子”这根弦,才能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赢得群众真心拥护。
知行合一,推动“勤俭观”行动自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将思想认识与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基层干部要在日常工作中精准发力。在公务活动中,严格执行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精简会议、文件,杜绝不必要的公务接待;办公用品按需领取,倡导无纸化办公,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在项目建设上,秉持科学决策、合理规划的原则,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将资金用在刀刃上。同时,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向群众宣传节俭理念,在移风易俗、婚丧嫁娶等方面引导文明新风,以自身行动带动群众共同参与,形成全社会厉行节俭的良好氛围。
机制护航,构建“勤俭观”治理自觉。“木受绳则直,费循制则俭。”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立身治国的重要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成功探索出“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影响。党员干部务必要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抵制“四风”,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公正行使权力,不搞特权主义,不优亲厚友,确保权力为人民谋福祉,用实际行动践行廉洁自律,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王琴琴)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