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以青春之名 担时代之责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李大钊先生之言,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青年一代生逢其时,重任在肩。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奋斗,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担当篇章。
青年担当,是心怀家国天下的赤子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基因,也是青年担当的底色。古有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只为保家卫国;今有戍边战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用生命捍卫祖国领土完整。从“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林则徐,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到“把青春献给祖国”的钱学森,再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新时代青年。在和平发展的新时代,为家国情怀赋予了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它熔铸在对国家前进步伐的深切关注里,沉淀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中。青年应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担当,是勇立时代潮头的创新精神。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创新是驱动时代前行的核心引擎,青年则是这股创新浪潮中最活跃的先锋力量。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当下,全球格局正在发生深刻重构,唯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性创新,才能在国际竞争的赛道上赢得战略主动权和持久竞争力。从“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之旅,实现“绕、着、巡”一步到位;到“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完成;从“奋斗者”号成功坐底万米深海,实现万米级载人深潜和科考作业;到“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与超导(祖冲之)实现双路径突破。从深空探测到深海装备到量子计算,我国在关键科技领域已从“追赶者”逐步迈向“引领者”。这些重大科技成果的背后,都离不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创新精神。青年应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以创新为笔,绘就时代发展的新画卷。
青年担当,是脚踏实地奋斗的实干作风。“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青年担当不仅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实干作风。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无数青年干部响应国家号召,深入贫困山区,与贫困群众并肩作战,用汗水和智慧换来了贫困地区的旧貌换新颜。从名校学子到扶贫战士黄文秀,扎根基层,实干为民,百坭村的发展彰显藏在“扶贫日记”里的初心;贵州大山里的“背篓干部”,常年跋涉在崎岖山路上,背着沉甸甸的背篓,为偏远村寨的群众运送物资、传递政策;云南独龙江畔的“溜索医生”,一个药箱就是全部医疗设备,冒着生命危险滑过湍急的江面,改变村民“小病靠忍、大病靠命”的状况。“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益明。”这些新时代的青年先锋,诠释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用生命践行使命”的崇高品格。如今,虽然背篓换成了快递车,溜索变成了大桥,但这些扶贫先锋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乡村振兴路上的奋斗者。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当代青年更应立足本职岗位,从点滴做起,以实干创实绩,用汗水浇灌梦想。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当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王佳萱)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