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块地”蝶变,看中国耕地保护的坚实步伐
今年6月25日,迎来第三十五个全国土地日,其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土地,关乎粮食安全、生态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大局。近年来,从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到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举措,各地积极探寻土地保护的有效路径。我们不妨从“三块地”的精彩蝶变,去了解不同土地类型的生动实践,看如何守护好、利用好土地资源,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破地“逆袭”,焕发生机,重现沃野。我国幅员辽阔,部分土地因河水侵蚀或污染沦为“破地”。自2019年起,桦川县陆续投入1.36亿元资金,对370条侵蚀沟展开治理,张有家地头的深沟也在治理之列。2022年,经治理修复后的土地重焕生机,最直观的变化便是耕地“失而复得”,那条深沟经综合治理,竟“吐出”近5亩平整的黑土地。土地治理,让遭受侵蚀的土地重归可用,变“破”为“好”,这正是我国治理“破地”的生动写照。在治理河水侵蚀土地与污染土地方面,我国成效显著。通过实施系统性工程与政策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4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降至260.19万平方公里,较2023年减少2.57万平方公里,减幅达0.98%。“十四五”以来,东北黑土区治理侵蚀沟3.3万条,保护恢复耕地792万亩,切实落实黑土地保护战略。截至2025年6月,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十四五”以来,累计完成6.7万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5%以上,消除3400余个国家监管的黑臭水体。我国凭借工程治理、政策创新与科技支撑,在防治水土流失、修复污染土地及荒漠化治理等领域取得系统性成果,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范例。
荒地“蜕变”,变废为宝,挖掘潜力。受自然条件限制,我国存在不少荒地。向荒地进军,成为耕地建设的重要任务。2024年初,江西省樟树市洋湖乡启动荒地整改工作。同年9月,乡里以每亩400元的价格,将荒地流转给江西宝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投入210万元建设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单季亩产达2500斤,总产量达270多万斤,荒地“生金”令人惊喜。这只是我国荒地变宝的一个缩影。我国荒地主要以荒漠化(257万km²)和沙化土地(168万km²)为主,但通过持续治理,已实现面积“双缩减”。可利用荒地潜力主要集中在东北盐碱地与西北宜农荒地(合计约1亿亩),未来需借助科技与生态工程,实现优化开发。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治理沙化土地3.65亿亩,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53%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管控。
碱地“生金”,改良利用,筑牢粮仓。开发利用盐碱地,是我国耕地建设的关键工作。山东省东营市,因黄河入海口泥沙淤积,形成大片盐碱地。经过3年持续投入,昔日盐碱地开始回馈辛勤的耕耘者,粮食产量节节攀升,村民收入日益增加。依托“黄河口镇大豆制种能力提升项目”,垦利区不断筛选培育适应本地盐碱环境的优良品种。在这片平均盐碱度3.3‰的土地上,粮食亩产突破千斤,这在过去难以想象。改良盐碱地,打造新良田,我国正加速推进。山东庆云县采用“整地降碱 + 微喷滴灌 + 耐盐品种”模式,使土壤含盐量从8‰降至3‰,小麦亩产从400公斤增至500公斤,增产25%。新疆莎车县运用上海“蛋白营养液”技术,强盐碱地当年改良便收获小麦,亩产达101.56公斤;河北黄骅市推广“小偃155”旱碱麦,耐盐等级达一级,亩产466公斤;陕西蒲城油菜新品种“中油杂501”创下中度盐碱地单产纪录(312.23公斤/亩)等。我国盐碱地治理已形成“工程改碱 + 生物育种 + 智能管理”的立体模式,盐碱地亩产普遍提升20% - 60%,重度盐碱地实现“当年改良当年产出”。通过技术推广与政策扶持,盐碱地正从“生态包袱”转变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新粮仓。
从“三块地”的华丽蝶变,可清晰看到中国耕地工作正阔步前行。保护、修复、拓展土地资源,守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夯实“中国饭碗”的硬底座,中国正以坚定的步伐稳步推进。(殷建光)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