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陇平 >> 方言

定西|乡土文化“活”起来 乡村振兴“火”起来

2025-06-19 18:08 来源:中国甘肃网

  乡土文化,这个曾经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的精神母体,现在正以其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为乡村振兴增砖添瓦。发掘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怀旧复古,而是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系。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渴望在乡村找到精神的栖息地。如甘肃省通渭县马营镇华川村,一排排民宿宾馆整齐排列,还有陈列着各种农具的村史馆;常家河镇结合地域特色打造的万亩山楂园和田园综合体,每年都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寺子乡窎咀村打造的黄龙潭瀑布景区山水相映,每到夏季,游客络绎不绝。这些乡土文化的发掘开发,不仅增加了当地村民的收入,还打出了和美乡村建设的靓丽名片。这些案例告诉我们,乡土文化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独特标识,是乡村振兴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所言:“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当乡村保留下这些文化记忆,就保住了自己的根脉与灵魂。

  让传统技艺成为致富金钥匙。传统手工艺不仅承载文化记忆,更能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据统计,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带动就业人数超过300万,许多传统技艺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在甘肃定西,定西人把“非遗变现”玩出了新花样。在岷县,当归种植技艺被列入国家非遗后,当地开发出药膳包、精油等衍生产品。渭源县的剪纸艺人与设计师合作,把传统窗花变成时尚装饰画,通过直播带货单价翻了三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渭书画产业:这个户籍人口仅40余万的县城,拥有书画创作人员1万余人,年交易额达3亿元,形成了从培训、创作到装裱、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还比如,在湖南湘西,苗家阿妹将祖传的银饰制作技艺开发成文创产品,一件手工银饰能卖到上千元;在江苏宜兴,年轻的紫砂艺人通过短视频展示制壶过程,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这让我们想起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另一句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当乡土文化的美学价值被重新发现,就能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经济优势。

  文旅融合走出发展新路子。在甘肃庆阳香包作坊里,六旬老人手中的针线活月收入超过城里白领;敦煌莫高窟壁画衍生出的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大关……这些令人惊叹的数字背后,是甘肃省将传统技艺转化为“致富金钥匙”的生动实践。当古老智慧与现代市场相遇,黄土高原正在上演一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变奏。还比如,浙江莫干山的洋家乐将本土民居改造为高端民宿,带动整个区域旅游升级;四川战旗村通过川西林盘保护开发,走出了一条“文化+生态+旅游”的特色之路。这让我们看到,文旅融合是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通过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差异化、品质化的文旅产品,乡村完全可以从“输血式”发展转向“造血式”发展。

  乡村振兴不是要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要让乡村成为更有文化魅力、更具发展活力的美好家园。当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精神激活文化基因,乡土文化就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赵喜强)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