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贾平凹写作故事,种下自己的文字春天
六月的阳光透过榆树叶隙,在西北师范大学校园里洒下星星点点的光芒。文学院409会议室不时传出阵阵笑语与掌声,著名作家贾平凹老师正在作《我的写作生涯》的专题报告。
我静坐千米之外,指尖轻触手机屏幕,文友分享的直播画面渐渐清晰。画面中,那身着青色短袖的身影显现时,声音穿透虚拟空间:“我是来自陕西的写作者,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这些年的写作经历。”仿佛会议室里的微风也拂过我的面颊。贾老师清瘦的面容刻着岁月的痕迹,比任何华丽词语更能诉说文学的重量。
他讲述童年,那是秦岭深处的一副小山村图景。物质虽匮乏,故事与传说却丰盈。儿时的他在爷爷膝头,听古老民间故事,文学的种子悄然种下。他说自己并不聪明,却对文字痴迷,旧报纸、书籍翻来覆去地看,故事都能倒背如流。我仿佛看到他在懵懂岁月里与文字初遇,隔着屏幕,仍能感受到那份炽热的挚爱。
谈及创作经历,贾老师眼中满是对文学的敬畏与执着。从1974年首篇作品到如今,这一路荆棘丛生。他经历过无数次退稿与质疑,他却从未放弃。他说写作是本能,是表达自己、与世界对话的方式。讲述《浮躁》时,他为记录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变迁,他深入工厂田间、市井小巷,捕捉人们的迷茫与希望;说到《秦腔》,他回到故乡,与乡亲同吃住,把秦腔文化及乡村风土人情都融入文字。我跟着他的讲述,穿行在他笔下的世界,感受那源自生活的创作力量。
贾老师还强调,写作要敏锐观察、深刻感悟生活,作家要成为生活的“有心人”。他分享写作探索创新的重要性,要尝试不同题材风格,保持独特个性。我认真记着这些要点,仿佛能透过屏幕看到贾老师在文学路上行走的坚定身影。
互动环节,师生们踊跃提问,关于写作灵感、文学创作困境等问题接踵而至。贾老师逐一耐心解答,鼓励大家多读、多写、多思,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技巧。我在虚拟空间里,也感受到文学交流的活力奔涌,贾老师的见解如灯塔,照亮我前行的文学之路。
报告结束了,掌声经久不息。我望着定格的画面,六月的阳光里,这场文学盛宴,以贾老师丰富的人生与深厚的笔力,为我推开文学世界的大门。他的作品与坚守,再次激励着我,让我带着线上聆听收获,在文学路上勇敢执笔,书写自己的故事。
此刻,我听到窗外西师的梧桐叶沙沙作响,某个崭新的故事,已在我心底悄然抽枝。(李诚)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