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执“制”善作 以“效”善成
当下,全党正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让作风建设更有质效,不仅关乎学习教育成效,更关系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和群众的真切福祉。这一质效的提升,其核心要义在于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制”的深化与“效”的彰显中,让八项规定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欲求善作,必先深识其“制”。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绝非仅是具体的行为禁令,其深层蕴含的是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与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制度生命力在于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在于对治理规律的深刻洞察。学习必须超越“照本宣科”,深刻体悟规定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坐标,理解其对破除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沉疴的坚定决心,以及其中蕴涵的“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治理逻辑。唯有如此,才能将外在约束内化为行为自觉,将制度条文升华为精神认同,为后续善作奠定坚实的思想根基。
制度优势要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关键在“执”字上求突破、在“行”字上见真章。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亦是最易产生“中梗阻”的环节。制度的灵魂在于穿透重重迷雾抵达实践土壤,在于其激浊扬清之力于细微处真实显现。应立足自身特点,在严格遵循中央精神前提下,勇于探索执行层面的机制创新。例如,针对“文山会海”,探索建立会议文件总量控制与动态监测机制;针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推动政务APP清理整合与功能优化;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完善“小微权力”监督清单与便捷高效的举报核查反馈机制。这些基于本地实际、聚焦关键梗阻的实践探索,是制度生命力在基层焕发的关键所在。
作风建设成效如何,最终评判权在人民手中。质效之“效”,其核心要义在于群众可感可及的实在变化、在于对县域发展活力的切实促进。倘若学习活动轰轰烈烈,群众身边的作风积弊却涛声依旧,企业的办事流程依然繁琐复杂,干部的精气神仍未提振,那么学习便丧失了应有之义。作风建设之“效”,是群众眉头舒展的舒适度,是企业轻装前行的便利度,是干部心无旁骛的专注度。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尺,将“群众舒适感”“企业便利度”“发展驱动力”等具象指标,作为检验作风建设质效的核心标准。
执“制”方能善作,以“效”方能善成。我们要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学习教育,深刻转化为对制度内核的精准把握、对执行梗阻的靶向攻坚、对治理效能的务实追求,让作风建设在县域沃土中释放出磅礴的治理效能,成为推动基层善治的坚强保障。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