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精培、善用”让乡土人才发光发热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他们扎根乡土、熟悉乡情,兼具实践经验与桑梓情怀,是产业升级、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的核心力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需以“深挖存量、精培能力、善用所长”为路径,让乡土人才从“散珠”聚成“星河”,为乡村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着力于“深”挖。 乡土人才分布广、类型多,需构建“全域搜索”机制精准识别。一方面开展“拉网式”普查,组织基层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手工作坊,通过入户走访、村民举荐、技能展示等方式,挖掘农业种植能手、非遗传承人、乡村旅游策划师等“土专家”“田秀才”,建立涵盖产业、技艺、治理等领域的乡土人才数据库,让深藏民间的“宝藏”人才浮出水面。另一方面打好“乡情牌”,依托乡贤会、商会等平台,举办“归雁筑梦”恳谈会、项目对接会,以乡愁为纽带吸引在外乡贤带资金、技术、资源返乡,激活“人才回归、资金回流、项目回引”的“归雁经济”。同时聚焦产业升级需求,制定“靶向引才”政策,面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精准招引农业科技、数字农业、乡村规划等领域专业人才,以产业发展蓝图和政策红利吸引“新乡土人才”扎根。
着眼于“精”培 。培育乡土人才需打破“大水漫灌”模式,构建“精准滴灌”体系。整合农业农村、人社、教育等部门资源,成立乡村振兴人才学院,开发“理论+实践+案例”模块化课程。线上搭建“云端课堂”,定期推送农业技术、电商运营等短视频;线下开设“田间课堂”,组织导师团深入基地开展手把手教学。实施“头雁提升”计划,选送骨干人才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参与行业峰会、技能大赛,在对标先进中拓宽视野;建立“实践练兵”机制,将人才编入乡村产业项目、基层治理网格,在乡村建设一线锤炼能力。推行“导师帮带制”,为每名乡土人才配备“产业导师+治理导师”,通过“传帮带”加速成长,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土人才队伍。
落脚于“善”用。 用活乡土人才,关键在“人岗相适、激励有效、保障有力”。一方面建立“人才岗位匹配库”,根据专业特长将人才精准嵌入产业链条。让种植能手领办合作社,非遗传承人创办工坊,电商人才运营直播基地,专业人才牵头科研项目,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破除“唯学历、唯资历”评价壁垒,设立“乡土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带动产业发展、解决治理难题的人才直接认定职称;开展“乡村振兴杰出人才”评选,给予荣誉表彰和资金奖励,让“实干者有实惠、有为者有地位”。同时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建立领导干部“一对一”联系制度,定期走访解决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设立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提供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搭建“人才供需对接平台”,推动技术、资金、市场要素高效匹配,让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既“干得好”又“留得住”。(罗小童)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