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陇平 >> 方言

武威|凉州攻鼓子:千年鼓韵震河西

2025-05-14 18:04 来源:中国甘肃网

  在河西走廊的咽喉要地武威,有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每逢重大节日,它以激昂磅礴的鼓点,震撼着大地,也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它就是武威凉州的攻鼓子。每当暮色降临,凉州区四坝镇杨家寨的晒谷场上总会响起震撼人心的鼓点。几十名黑衣武士如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他们肩挎羊皮长鼓,手舞枣木鼓槌,在忽疾忽徐的节奏中演绎着金戈铁马的故事。

  历经千年传承,历经岁月沉淀,这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凉州攻鼓子,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民间艺术范畴。现在早已成为镌刻在武威人基因里的文化符号,成为武威文化的活标本,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独特光芒,展现着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与强大生命力。

  溯源千年,鼓点里跳动着民族融合的基因。凉州攻鼓子的起源可追溯至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的传奇。根据历史记载,在休屠王驻牧的凉州区四坝镇一带,曾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之地。相传霍去病大军与匈奴在河西走廊鏖战,将士们曾藏兵器于鼓中,以社火表演为掩护智取城池,这便是攻鼓子“以攻为守、出奇制胜”的精神起源。这种诞生于军旅的舞蹈,后来历经唐时吐蕃族舞蹈的骠悍、宋时党项族舞蹈的骁勇、元时蒙古族舞蹈的豪迈等各个民族舞蹈风格的影响,最终在西域胡腾舞的奔放与中原鼓舞的稳健等各民族舞蹈风格交融中淬炼出“双手胸前画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的独特鼓法。不信且看,如今在攻鼓子的“四门兜底阵”中,我们不仅能看到《秦王破阵乐》的战阵遗风,还能捕捉到西凉乐舞的灵动韵律,所以说凉州攻鼓子早已成为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活的见证和缩影。

  舞动千年,黑旋风诠释着西部汉子的魂魄。当三十六面羊皮鼓同时震颤,腾起的烟尘中浮现出古代武士的身影。表演者黑衣黑裤黑靴,头戴插着野鸡翎的黑幞帽,俨然一副“夜行侠”的装扮。他们以马步对攻展现龙腾虎跃,用振臂滑鼓演绎紫燕曼剪,“猛虎出山阵”的雷霆万钧与“凤凰三点头”的细腻婉转相得益彰。当年,国家级传承人杨门元带领的表演队,曾在2019年寒冬于石羊河畔刻苦排练,尽管当时训练场是零下十摄氏度的低温,可鼓手们的背汗却湿透了重衣,也就是在这种环境里,鼓手们将“眼到、手到、神到”的表演精髓刻入骨髓。正是这份对艺术的执着,让攻鼓子在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中技惊四座,将西部汉子的血性与担当镌刻进国家级非遗的殿堂。如今,当76岁的非遗传承人带领艺术团在天安门广场敲响第一声鼓点,当攻鼓子在全国民间鼓舞比赛中斩获金奖,这面来自西部的战鼓,早已成为中华文明中刚健勇毅精神的象征。

  传承千年,创新潮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武威对攻鼓子的传承与创新从未停歇,凉州攻鼓子正以创新姿态续写传奇。一方面,通过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开展“杨门元鼓艺课堂”等方式,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让鼓点不至于失传;另一方面,借助短视频、VR技术等新媒体手段,让攻鼓子的雄姿穿越地域限制,使观众在光影交织中穿越汉唐战场,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收获千万次播放。更令人欣喜的是,农民鼓手们带着这份文化自信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舞台上,用震天的鼓声讲述中国故事,诠释着这份中国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记得在2022年的《中国校园文学》上曾刊登过武威作家叶祥元先生曾创作的一篇散文叫《攻鼓与凯歌》,文章中作者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攻鼓的力量与美感,以及它带给人们的豪情与振奋,整篇文章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作为一个凉州人,我深以为傲。这面来自西部的鼓,不仅是家乡的文化名片,更是我们与世界对话的桥梁。但我站在武威文庙的棂星门前,望着攻鼓子表演队矫健的身影,耳畔仿佛响起岑参“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的诗句。从霍去病西征的战鼓,到新时代文旅融合的强音,凉州攻鼓子始终是这片土地上最铿锵的文化符号。这个五月,当游客们在雷台汉文化博物馆触摸铜奔马的鬃毛,在天梯山石窟仰望大佛的慈悲,请不妨再到凉州区四坝镇的晒谷场上去,感受那穿越千年的鼓声如何在新时代的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文明之花。(董银林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