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今日声音

钢轨上的青春追光者

2025-05-14 14:53 来源:中国甘肃网

  晨光刺破云雾,钢铁长龙在纵横交错的轨道上奔腾不息。两根平行延伸的钢轨间,跃动着一簇簇青春火焰——新时代铁路青年正以五四精神为坐标,在万里铁道线上镌刻奋斗的年轮。他们以钢轨为纸、以汗水为墨,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基因,锻造成驱动时代列车的澎湃引擎,在新时代的答卷上书写着属于中国青年的铿锵答案。

  以道钉之志,铆牢爱国底色

  他们像永不松动的道钉,将“爱国”二字深深铆进血脉。在绵延千里的铁道线上,有人俯身于烈日炙烤的钢轨间,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校准毫米级精度;有人攀上数十米高的接触网,在寒风中擦拭绝缘子的尘埃;有人驻守在人迹罕至的偏远小站,与星辰为伴,守护着列车通行的每一秒安全。这些身影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千万次弯腰、亿万步丈量诠释着:爱国不仅是胸中激荡的热血,更是平凡岗位上日复一日的坚守。

  当国际物流大动脉需要守护,他们化身钢铁卫士,在疫情肆虐时逆行保障中欧班列畅通;当极端天气侵袭铁路动脉,他们冲入暴雨洪流,用沙袋和铁锹筑起安全防线。他们的背影与钢轨融为一体,如同道钉嵌入枕木——无声却坚定,微小却不可或缺。

  以齿轮之智,驱动创新引擎

  他们如精密咬合的齿轮,让“进步”成为创新驱动的核心动能。在智能检测系统取代传统人工的浪潮中,青年技术团队用代码编织数字护网,让北斗定位穿透百米深隧道的黑暗,让5G信号沿着钢轨流淌成数据长河;在实验室与铁道线的双重战场,科研新锐将论文写在飞驰的列车上,用新材料对抗高原冻土的“呼吸”,用人工智能预测钢轨的“疲劳脉搏”。

  传统铁道人的道尺与探伤仪,被注入数字时代的智慧基因。青年工程师们像解码者般破译钢轨的“生命信号”,用算法优化列车调度的“呼吸节奏”,让“中国速度”既有350公里的激情澎湃,也有分秒不差的冷静从容。他们用创新证明:铁轨不仅是冰冷的金属,更是科技与人文交织的智能神经网络。

  以格桑之韧,绽放奋斗之花

  他们似倔强生长的格桑花,在生命禁区绽放出奋斗的璀璨。海拔四千米的高原冻土带,青春与永冻层展开拉锯战——氧气稀薄压不弯检修的脊梁,紫外线灼伤挡不住探伤仪前进的轨迹;百米深的地下隧道,年轻脸庞与盾构机共舞,汗水在岩石缝隙中浇灌出穿山越岭的奇迹;零下四十度的极寒边疆,防冻巡检的脚步踏碎冰霜,呵气成冰的呼吸化作守护安全的誓言。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氧气瓶碰撞钢轨的清脆声响,只有探照灯下记录数据的专注侧脸。这群钢铁动脉的守护者,用年复一年的坚守证明:海拔可以冻结土壤,却冻不住向上的青春;隧道能够吞噬光明,却掩不住心中的炽热。

  以萤火之光,温暖人间烟火

  他们若星火燎原的萤光,让“担当”化作温暖人间的温度。春运归途中的微笑指引,暴雨滂沱时的应急抢险,数字窗口前的耐心答疑,都是新时代铁路青年书写的民生答卷。当“慢火车”继续穿行在偏远山乡,满载瓜果牛羊的车厢里跃动着乡村振兴的希望;当无障碍设施铺就暖心旅途,盲道与语音提示串联起“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当“高铁快递”将救命血浆准时送达,钢铁轨道便成了传递生命的绿色通道。

  那些被钢轨串联起的万家灯火,都在诉说青春力量的温度。他们用“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将冰冷的钢轨焐热成有情之路——这里既有风驰电掣的时代速度,也有等待山区学童的温情停靠;既有智能刷脸进站的科技锋芒,也有扶老携幼的指尖温柔。

  以钢轨为弦,奏响时代强音

  两根钢轨,丈量着从历史通向未来的距离。新时代铁路青年左手紧握詹天佑传下的道尺,那是中国铁路的筋骨;右手高擎五四精神的火炬,那是民族复兴的魂魄。当年南湖红船载动的理想,如今化作复兴号驾驶舱跳动的数据流,在智能轨道上奔向远方;百年前“外争主权”的呐喊,已沉淀为保障中欧班列畅行的“中国标准”。

  他们用青春作证:道钉的价值不在于闪耀,而在于扎根;钢轨的荣耀不源于孤高,而在于延伸。当“交通强国”的号角响彻山河,铁路青年以钢轨为弦,以奋斗为谱,奏响新时代的青春交响——既有科技创新的高亢强音,也有扎根基层的深沉和弦;既有国际舞台的自信亮相,也有默默奉献的无声乐章。

  这列名为“中国青年”的时代列车正全速前进。每个岗位都是动力舱,每次创新都是加速度,每滴汗水都是润滑剂。听!钢铁与星光的交响曲中,青春誓言与车轮轰鸣正在共鸣:以道钉的坚韧锚定大地,以钢轨的执着丈量远方,以永不熄灭的青春之火,熔铸交通强国的钢铁脊梁。当复兴号划破晨雾驶向地平线,那两道熠熠生辉的钢轨,正是五四精神在新时代延伸的闪光轨迹。(李鑫)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