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今日声音

坚持“三个导向”,激活乡村振兴持久动能

2025-05-13 10:11 来源:中国甘肃网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千万工程”二十年久久为功,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更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新征程上推进乡村振兴,需从“千万工程”中汲取智慧,锚定鲜明导向,健全长效机制,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坚持生态导向,在绿色发展中厚植乡村底色。“千万工程”从整治农村环境起步,深刻印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当前,部分乡村仍存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失衡、资源利用粗放等问题。要将生态优先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全过程,一方面,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善垃圾污水长效治理机制,让“垃圾围村”“污水横流”成为历史;另一方面,立足乡村自然禀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绿色发展,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动力。

  坚持融合导向,在产业升级中激发乡村活力。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千万工程”经验启示我们,必须打破单一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三产深度融合。要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培育“土特产”产业链,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品牌,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同时,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发展农村电商,让农产品搭上“数字快车”走向全国。通过产业融合,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坚持共建导向,在群众参与中凝聚乡村合力。“千万工程”之所以成功,根本在于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健全乡村振兴长效机制,必须坚持共建共享理念,变“政府干、群众看”为“大家想、一起干”。建立村民议事协商机制,在村庄规划、项目建设中充分听取民意,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乡贤返乡创业、能人带头致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文明乡风评比活动,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共同守护乡村精神家园。只有凝聚起群众力量,乡村振兴才能行稳致远。

  “千万工程”是一本常读常新的“教科书”。锚定生态、融合、共建三大导向,将“千万工程”经验转化为制度优势,才能让乡村振兴长效机制落地生根,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刘醒)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