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五一“大考” 服务升级彰显民生温度
五一假期落下帷幕,但太原铁路局在客运服务中展现的精细化管理和创新思维,却为行业提供了值得深入剖析的样本。这场“大考”背后,不仅是运输能力的提升,更折射出铁路部门在新时代如何以人民为中心,破解出行痛点、探索服务升级的深层逻辑。
细节治理:从“人海战术”到精准触达
过去,铁路服务常被诟病“粗放化”,而太原铁路局此次通过数据驱动,实现了服务颗粒度的细化。以老年旅客服务为例,太原局并未止步于增设“银发窗口”,而是联合社区提前摸排老年群体出行需求,针对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旅客推出“预约到站帮扶”服务。假日期间,工作人员累计为2100余名老年人提供“一对一”进站引导,甚至细致到为慢性病患者协调车厢座位、准备应急药品。这种“需求前置”的思维,将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关怀”,让铁路出行更具包容性。
跨界联动:构建出行服务生态圈
面对旅客“从家门到景区”的全链条需求,太原铁路局突破传统运输边界,与文旅、交通部门深度合作。例如,开往大同的旅游专列上,乘务员化身“文旅推荐官”,通过车载广播介绍云冈石窟、悬空寺等景点特色;在太原南站,与网约车平台合作设立“接驳驿站”,旅客出站后可实时查看周边交通状况,一键呼叫车辆。更有创新意义的是,部分车次试点“高铁+门票”联票服务,旅客购票时可同步预订景区折扣门票,实现“一票通达”。这种生态化服务模式,不仅提升出行效率,更激活了“铁路+”的经济价值。
绿色实践:让钢铁动脉与自然共生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太原铁路局的五一运输亦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全局21个车站实施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通过扫码提示引导旅客精准投放;动车组全面推广“轻简餐饮”,采用可降解餐盒并减少一次性用品配发,假期累计减少塑料垃圾产生约1.2吨。更引人注目的是,石太客专等线路试点“光伏声屏障”技术,既降低列车运行噪音,又利用太阳能为车站照明供电。这些举措表明,铁路部门正将环保理念从宏观战略转化为具体场景的微观实践。
韧性建设:未雨绸缪应对不确定性
今年五一期间,山西遭遇大风降温天气,太原铁路局展现的应急能力值得称道。其建立的“气象—调度—车站”三级预警系统,提前48小时启动应急预案,动态调整30余趟列车运行方案;在太原站,500余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20分钟内完成防滑垫铺设、暖风设备调试;针对因天气滞留的旅客,不仅提供免费餐食,还协调周边酒店开辟临时休息区。这种“平急结合”的机制创新,证明铁路系统在面对突发风险时,已具备快速切换、多线协同的现代治理能力。
未来展望:以服务升级助力城市崛起
透过五一客运窗口,可以看到太原铁路局更深层的战略谋划。随着太忻经济区建设的推进,铁路部门正谋划开行太原至雄安新区的高铁通勤列车,打造“1.5小时经济圈”;针对山西能源转型,研究开行“新能源装备专列”,服务光伏组件、氢能设备的快速运输。这些布局不仅强化铁路的经济动脉功能,更将助力山西从“能源重镇”向“综合枢纽”转型。
五一小长假的列车驶向终点,但铁路服务的创新永无止境。太原铁路局以一场客运攻坚战证明:新时代的铁路不仅是运输工具,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生福祉提升的重要引擎。当“流动的中国”加速前行,期待更多这样的创新实践,让钢铁轨道承载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奏响高质量发展时代强音。(辛立)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