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陇平 >> 方言

定西|通渭停车惠民:微改革滋润大民生

2025-05-09 17:37 来源:中国甘肃网

  在通渭县城,一场关于停车的“微改革”正悄然浸润着民生肌理。2025年元旦起,通渭12个公共停车场及5个物业小区红线退让区停车场推行限时段免费开放,停车免费时长从1小时延至48小时。这一细微却精准的调整,如春日细雨般滴入群众心头,让“停车难”这一民生痛点逐渐转化为“幸福感”的增长点。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攀升,城区“一难两乱”(停车难、收费乱、管理乱)问题曾如鲠在喉。路边随意停放的车辆挤压通行空间,计时收费的“紧迫感”让就医、办事的市民眉头紧锁,不规范管理更滋生秩序乱象。通渭县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将停车惠民纳入年度民生实事,既算群众体验账——48小时“缓冲期”覆盖就医、办事等高频场景,直接减轻停车负担;又算城市治理账——投资7503.03万元建设智慧停车场,新增、改造886个车位,规范设置317个道路临时泊位,从“开源”与“节流”两端破解供需矛盾。

  民生服务的温度,藏在细节的打磨里。通渭县没有止步于“免费”,而是以“绣花功夫”推进系统治理:出台收费标准明确阶梯式计费规则,既遏制“乱收费”又避免资源浪费;划定禁停与临时停放区域,让车辆各得其所;同步提升停车场环境卫生,实现“有位可停”与“停得舒心”并行。这种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服务”的转变,彰显基层治理智慧——不用“一刀切”,而是用制度标尺丈量民生需求,以“微创新”撬动治理“大提升”。

  “现在停车基本不花钱,路也宽敞了。”市民王宝亮的感慨,折射改革实效。免费时长从60分钟延伸至48小时,表面是时间拉长,实则是政府对民生需求的深度回应:它让陪诊家属不必为“分秒必争”焦虑,让办事群众免去“短停高费”困扰,更让城市对“特殊时刻”多了份包容。这种“以人民时间为尺度”的改革逻辑,背后是“把群众小事当作政府大事”的执政情怀。改革后城区泊位利用率提升,文明停车渐成风尚,印证“微改革”激活的不仅是车位资源,更是群众对城市治理的信任。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通渭县将以《城市精细化管理办法》为遵循,通过智慧化手段监测车位动态、遏制乱象,同时引导市民养成“入位、顺向、限时”习惯,推动“政府管”与“群众治”同频共振。这种“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的思路,让停车改革不再是“一次性红利”,而是形成“政策惠民—习惯养成—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

  从“停车焦虑”到“泊车有序”,通渭实践印证:民生改善不在工程大小,而在是否精准触达需求;城市治理不在口号响亮,而在能否于细微处见真章。当一个个“微改革”如毛细血管般渗透民生领域,汇聚的正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标注的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坐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或许正是新时代民生答卷最温暖的注脚。(何强)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