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陇平 >> 方言

庆阳|从“五一”环县道情皮影戏海外“出圈”看非遗传承

2025-05-09 17:35 来源:中国甘肃网

  “五一”假期,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火到了国外。5月3日,在美国华盛顿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开放日,许明堂等艺人现场表演,从早上10点到下午4点半,每10分钟一场,没停过。那些外国观众,看完就往后台跑,围着艺人问皮影咋雕刻,操作有啥窍门,把许明堂他们忙得够呛。这位市级传承人表示,演出结束后被外国友人围着,看他们研究皮影雕刻、学幕后操作,他打心底里为中国传统文化受捧感到自豪。

  这边在国外“吸粉”,国内也没闲着。在兰州市博物馆假期搞的非遗皮影戏专场,5位艺人用彩绘皮影演了《天官赐福》《盗仙草》等经典选段。演出完孩子们最开心,能亲手摸皮影道具,家长们也觉得,这比上培训班有意思多了。

  环县这门手艺能受欢迎,是有真东西的。它把“道情”唱腔和皮影结合,有上千年历史。当地到现在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表演形式,所以早早就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还成了联合国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现在环县有几十家戏班,几百号艺人在坚持,这种规模,在黄河流域都少见。

  能把非遗传承好,环县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不是光守着老祖宗的东西,而是搞产业开发,改编出《看病》《相亲》等许多新剧目,让皮影戏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还把皮影引进课堂,成立乡村自乐班,手把手教年轻人。数据显示,这几年主动学皮影的年轻演员越来越多,老艺人带新人,慢慢就接上了茬。

  不过,非遗传承哪有那么简单。现在娱乐方式五花八门,年轻人都喜欢刷短视频、玩游戏,凭啥看牛皮灯影?全国众多非遗项目,无论是苏州“80后”绣郎张雪将苏绣技艺与记忆金属结合,创造出“会动的苏绣”,还是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人郎佳子彧以《黑神话:悟空》等IP为灵感,用面塑技艺打造潮玩形象,在短视频平台播放超过5亿次,抑或是90后“绣二代”姚兰跨界融合艺术管理,创立年轻化品牌“姚绣”,开发手表、汽车内饰等苏绣衍生品,打造出沉浸式美学空间,都说明这些老手艺要在新时代“活”起来,挖掘内涵守正创新不可少。

  非遗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每一项都有独特的价值。只有大家都愿意走近非遗,了解它、喜欢它,传统文化才能真正传承下去。都俊龙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