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飞天评论 >> 陇平 >> 方言

铸就航天精神引擎 激扬人才创新伟力

2025-04-30 18:53 来源:中国甘肃网

  4月24日17时17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从0到20数字跃升的背后是“十年磨一剑”的科技突围,更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传承。在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进程中,从实验室“破茧”到产业链“成蝶”,亟需以航天精神为引擎,激扬人才创新创造的澎湃动能。

  以“九天揽月”的信仰之光,校准初心使命的奋斗坐标。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从“东方红一号”奏响太空乐章到“神舟”飞船筑梦天宫,一代代航天人用忠诚与热血诠释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孙家栋院士“造一辈子中国星”的誓言、王亚平“用知识点亮太空”的坚守,无不彰显着航天人许党报国的赤子之心。新时代人才工作需深挖航天精神中的信仰密码,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纳入人才国情教育必修课,通过“航天思政课”“青年人才对话航天团队”等活动,引导广大人才从航天人“国家需要就是研究方向”的价值坐标中锚定人生航向,在服务大局中找准职责定位,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之中,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毫米必争”的工匠标准,淬炼干事创业的硬核本领。航天工程“百万无一失”的质量追求,折射出精益求精的极致态度。长征五号总设计师李东带领团队攻克12项“卡脖子”技术,用10万次试验铸就“胖五”腾飞;北斗团队以“分秒不差”的精度打破国外垄断,让中国导航闪耀寰宇。这些实践深刻表明,破解难题不仅需要创新勇气,更依赖精益求精的专业能力。新时代人才培育需以航天工匠精神为标杆,通过“航天案例剖析”“岗位精度对标”等培训,推动“精度革命”向人才培养全链条延伸,倡导“甘坐冷板凳”的治学态度,将“百万次操作零失误”的标准引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等科技创新领域,设立“航天级先锋岗”,引导人才在干事创业、攻坚克难中锤炼“严慎细实”作风,激发链式化学反应,不断释放各类人才创新创造的乘数效应。

  以“敢闯新路”的创新基因,激活改革发展的时代脉搏。从嫦娥探月“绕落回”的独创路径到天问一号“一步绕落巡”的惊世跨越,中国航天以自主创新打破封锁,书写了“弯道超车”的传奇。一项项伟大的创造启示我们,人才活力源于“允许奇思妙想、宽容探索失败”的航天式创新土壤,建设人才强国,就要破除“等靠要看”的敷衍心态,树立“敢闯会创”的进取精神,培育“领跑领先”的先锋意识,特别是在科研创新方面,要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四唯”“立新标”,让人才放开手脚闯“无人区”,在深化改革中当“探路者”,在科技自立自强中做“破冰人”,将“特别能奉献”的航天情怀转化为破解核心“卡脖子”技术的实际行动,催生更多“从0到1”的原创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续航。(王嘉玉)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