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千年文脉绽新颜,凉州邀约启华章
当四月的驼铃声在河西走廊悠然回响,武威大地的白杨树已抽出新绿,向八方来客舒展热情的臂膀。2025年4月22日,一则来自凉州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的公告如春雷激荡,13家景区“五一”假期首道门票全免的惠民政策,不仅为全国游客铺就一条通往历史深处的星光大道,更昭示着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昂扬之姿,在新时代文旅融合的壮阔长卷中挥毫泼墨。这既是凉州对自身文化积淀的深情告白,更是对“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火起来”的生动诠释,一场关乎文旅革新、城市升级的时代交响已然奏响。
惠民之举见初心,诚意满溢显担当。在文旅消费提质升级的今天,凉州的免票政策恰似春风化雨,润泽人心。这看似简单的门票减免,实则是城市治理智慧的华丽转身:从“门票经济”的单一模式,向“综合体验”的多元生态跨越;从景区围墙内的精打细算,转向全域旅游的星辰大海。当雷台汉墓的铜奔马不再被检票闸机阻隔游人的视线,当天梯山石窟的彩塑和壁画能零距离对话年轻的目光,那些沉睡千年的文化密码,正化作滋养心灵的甘泉。这份诚意背后,是凉州对游客体验的极致追求,打造全域旅游服务升级版。在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孩子们可与普氏野马隔空对话;在武威文庙,身着汉服的孩子们弹奏古筝,翩翩起舞,将传统诗词经典与歌曲、舞蹈、器乐相融合,为游客献上一场场视觉盛宴。这种以游客为中心的创新实践,让每个细节都闪耀着人文关怀的光芒。
文化自信铸魂魄,古今交融焕新生。凉州的底气,源自四千年文明积淀的厚重家底。这里是铜奔马昂首嘶鸣的天马故乡,是鸠摩罗什译经弘法的佛教圣地,是《凉州词》中“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诗意原乡。当这些璀璨的文化明珠撤去门票的藩篱,其蕴含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便如大漠孤烟直上云霄——西夏博物馆的《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见证多民族文字的交响,白塔寺遗址讲述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府行政管辖版图的历史记忆。这些文化遗产的免费开放,正是文化自信最铿锵的表达。创新传承让古老文明焕发青春活力。在汉唐天马城,“光影秀”用数字技术重现汉朝骑兵的雄壮军威;天梯山石窟让游客化身文化守护者;凉州攻鼓子非遗传承人的鼓点,声声激荡人们的心灵。
产城融合绘蓝图,全域旅游启新程。免票政策犹如投入湖心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正在重塑凉州文旅格局。“五一”期间将吸引游客,带动相关产业增收。但这仅仅是序曲,凉州正以全域旅游理念擘画发展蓝图:向西串联河西走廊黄金旅游线,向东对接兰州都市圈,构建“快进慢游”交通体系;打造“文化+生态+康养”复合型产品,让游客既能触摸历史脉搏,也能在祁连山下的温泉度假村享受诗意栖居。更值得期待的是文旅产业的迭代升级。“丝路美食走廊”让武威三套车、民勤羊肉等特色美食变身文化名片;“星空露营基地”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这种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的跨越,正是凉州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
丝路精神再出发,文明互鉴谱新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这种以文化惠民促消费升级的模式,展现了中西部地区破解发展难题的智慧。它证明:当文化遗产从“养在深闺”走向“飞入寻常”,不仅能激活消费潜能,更能增强文化认同,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旅发展的必由之路。站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坐标上,凉州的实践更具深意。昔日的丝路重镇,正通过文旅融合搭建新时代文明对话的桥梁:国际学者沿着马可·波罗足迹探访石窟艺术,中亚游客在沙漠公园体验治沙奇迹,青少年研学团在“绿洲生态课堂”领悟可持续发展真谛。这种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让凉州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的重要窗口。
春风又度玉门关,且看凉州再扬鞭。暮春时节的凉州,正以开放的胸襟拥抱世界。凉州植物园的牡丹含苞待放,海藏湿地的杨柳轻拂碧波,这座被历史浸润的城市,在文旅融合的春风里焕发新生。当“免票惠民”的温暖遇见千年文明的厚重,当创新发展的激情碰撞守望传承的坚守,凉州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传奇。让我们相约武威,在铜奔马的注视下聆听历史的回声,在祁连山的怀抱中感受生态的馈赠,在夜市升腾的烟火气里品味人间至味。相信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凉州必将以文化为帆,以创新为桨,在文旅融合的浩荡长河中乘风破浪,谱写更加壮丽的丝路华章!(刘彦军)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