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黄河水润八步沙 武威精神谱华章
4月10日,当第一股清澈的黄河水沿着5200米的输水管道奔涌进入八步沙调蓄水池,这片曾经被联合国列为“不适宜人类居住区域”的荒漠戈壁,正在上演着新时代最动人的绿色奇迹。从“六老汉”第一代治沙人肩扛背驮的艰辛拓荒,到如今现代化水利工程的精准灌溉,八步沙的变迁不仅是一部三代人接续奋斗的治沙史诗,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彰显着“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武威精神,书写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篇章。
科技赋能:让千年荒漠拥抱母亲河的馈赠
站在调蓄水池的观景台上,50万立方米的水面波光粼粼,与远处八步沙林场的万顷绿洲交相辉映。这项民生工程,犹如一条银色的纽带,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与西北荒漠紧紧相连。工程建设者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在荒漠戈壁中铺设起总长22565米的输供水管道,构建起高、中、低三级智能灌溉网络,让黄河水以最科学的方式滋养每一寸沙地。自压引水系统的设计堪称智慧结晶,利用黄花滩移民区南分干渠与八步沙区域120米的天然落差,实现了全程自流输水。智能化的供水网络实时监控土壤墒情,让3.3万亩林地享受“精准滴灌”,不仅破解了干旱区生态治理的水源难题,更开创了荒漠化地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先河。当黄河水第一次浸润八步沙的土地,治沙人眼中泛起的泪光里,既有对先辈的告慰,更有对未来的憧憬。这汪清水承载的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灌溉水源,更是科技赋能生态治理的时代密码,标志着我国荒漠化防治从“人力战天”转向“科技赋能”的历史性跨越。
绿富同兴:在生态绿洲上耕耘发展新篇
清晨的八步沙林场,滴灌管道里的黄河水正以每分钟2升的速度渗入沙层。过去浇水靠人拉肩挑,现在打开手机就能控制阀门。稳定的水源不仅让现有植被成活率从65%提升至92%,更让林下经济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沿着新铺设的供水管道,3000亩枸杞园正在茁壮成长,沙棘、红枣等耐旱经济林成片成带,10万株肉苁蓉寄生在梭梭根部。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变成了“绿色银行”,3000多名当地群众通过生态管护、林下种植、旅游服务实现家门口就业。 这种“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模式,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八步沙人用智慧和汗水证明,荒漠化防治不是单纯的生态投入,而是可以实现“绿起来”与“富起来”良性互动的系统工程。当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在沙丘间实现有机统一,荒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精神永续:三代人铸就新时代奋斗丰碑
在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泛黄的羊皮袄、磨破的铁锹、褪色的奖状,无声诉说着那段“与沙共舞”的岁月。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等六位老汉面对“沙进人退”的困境,立下“生死契约”,以家庭为单位承包治理沙地。他们用“一棵树、一把草、一顶账房一口锅”的原始方式,在年均降水量不足150毫米的荒漠中,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第二代治沙人接过父辈的铁锹,在继承中创新。他们发明的“麦草方格+营养袋造林”技术,将苗木成活率提高40%,让治理速度从每年1000亩提升至5000亩。如今的第三代治沙人,带着农学学位回到林场,用无人机监测植被、用大数据管理水源,让传统治沙经验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三代人青丝变白发,唯一不变的是“誓把黄沙变绿洲”的坚定信念。八步沙精神之所以动人,在于它是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从“六老汉”的“子承父业”到“夫妻档”“父子兵”的治沙传承,从“人工背水”到“智慧灌溉”的技术革新,这种精神既包含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更彰显着“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它告诉世人,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决心,只要持之以恒、接续奋斗,再恶劣的环境也能孕育出希望的绿洲。
初心如炬:党的领导照亮荒漠化防治之路
八步沙的变迁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战天斗地的奋斗史。从上世纪80年代将荒漠化防治纳入“三北”工程,到新时代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中央始终把荒漠化防治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事来抓。陇原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嘱托,将八步沙生态治理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才有了今天调蓄水池的顺利通水。八步沙林场党支部,人人都是治沙能手,个个都是产业带头人。他们牵头成立的绿洲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党旗在治沙一线高高飘扬。党的政策如同春风化雨,从生态补偿、产业扶持到科技投入,一系列精准施策让八步沙的治沙事业从“个人奋斗”升级为“系统工程”。今天的八步沙,不仅是生态治理的典范,更是理想信念教育的课堂,每年5万多名党员干部来此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这汪注入的黄河水,既是滋养土地的生命之源,更是滋润心灵的精神之泉,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从“六老汉”的誓言到调蓄水池的波光,从漫天黄沙到郁郁绿洲,八步沙的变迁是一首气势恢宏的时代赞歌。它告诉我们,只要始终怀揣“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秉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就一定能在祖国大地上续写更多改天换地的绿色奇迹,让生态文明的光辉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刘彦军)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