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制”专列:物流降本增效的密钥
当一列装载30个标准集装箱的“一单制”专列从中鼎物流园启程,穿越1300公里直达宁波港时,这场跨越山海的多式联运实践,正在为物流业的转型升级标注新的坐标。不同于传统运输方式的碎片化运作,“一单制”模式通过系统性创新,将物流全链条成本压缩了18%,运输时效提升了25%,在寒冬中点燃了降本增效的燎原星火。
在95306数字平台的支持下,货主企业只需完成一次信息录入,即可实现铁路、港口、船运的数据贯通。这项技术的应用,使得各环节作业时间误差从过去的48小时缩减至2小时以内。天津港的智能调度系统提前72小时获取列车到站数据,自动匹配货轮舱位,让集装箱的“铁转海”衔接时间压缩了70%。当物流信息从“盲盒”变为“可视化仪表盘”,企业库存周转率提升带来的隐性效益,远超直接运输成本的下降。
中鼎物流园将铁海联运拆解为若干个标准动作,每个环节建立可量化的操作规范。从集装箱的毫米级精准落位,到装卸设备的协同调度,标准化作业使单箱操作时间减少40%。更关键的是,这种标准化正在形成可复制的“操作模板”,正在向全国各个物流枢纽输出。当“非标服务”转向“标准产品”,物流业终于迈出了从手工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关键一步。
“一单制”模式打破了运输主体间的利益藩篱。铁路部门与船公司共享货运数据,联合推出“保舱保班”服务;港口企业将堆场前移至铁路货站,实现“车船直装”。这种深度协同催生出新型利益共同体,货代企业从“中间商”转型为供应链管家,聚焦高附加值的定制服务,物流生态从零和博弈转向共生共赢。
中鼎公司谋划的"一单制"国际班列,顺应供应链重组的历史机遇。通过将铁路运单与海运提单融合,企业可获得覆盖全程的物权凭证,国际贸易结算周期有望缩短三分之一。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种“门到门”的物流解决方案,使中西部制造企业能够直接对话国际市场。据测算,多式联运网络每延伸1000公里,区域产业参与全球分工的深度将提升15个百分点。
这场始于三晋大地的物流革命,正在重塑中国经济的流通基因。它证明:物流降本增效不是简单的价格竞争,而是通过技术创新重构服务体系,通过标准统一提升系统效能,通过生态融合释放协同价值。当“一单制”模式从生铁运输拓展至更多品类,当95306平台连接起物流节点,一个更高效、更具韧性的供应链体系正在加速成型。(田济畅)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






